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稿件

费孝通与乡村振兴——第五届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WDCM上传图片

  6月14日,由民盟上海市委、上海大学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社会》-CJS联合编辑部和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共同承办的“费孝通与乡村振兴——第五届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社会》主编、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民盟市委副秘书长、东华大学教授廖大伟,费孝通先生亲属张喆,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青,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宋林飞,以及来自复旦、华理、上大等各高校专家学者、民盟部分基层组织共计60余人出席会议。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主持开幕式,民盟市委副秘书长、东华大学教授廖大伟,费孝通先生亲属张喆以及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青分别在会上致辞。廖大伟在致辞中指出,今天,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突飞猛进,乡村问题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共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费孝通先生关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费老不仅是这个时代所有重大事件的见证人, 还是一场伟大事业的参与者。费老留下的“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的十二字方针,正是他身体力行参与国是的忠实写照,也是新时期参政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概括。费老所代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的解放富强振兴,探索、追寻、奋斗了一辈子。举行这样的研讨会, 既是缅怀先生的业绩,重温先生的教导,从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汲取高超的学术智慧和可贵的治学精神,又是继承费先生的遗志,从而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在主题演讲环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宋林飞作了题为“费孝通对乡村振兴之路的不懈探索”的报告。宋教授在报告中通过论述探索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探索中国城镇化的新模式以及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三个主题,回顾了费老思想和著作以及他自己对于费老思想的一些研究。宋林飞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农民最强烈的心愿,反映了中国学者跨世纪的追求。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张文宏主持主题研讨环节,九位教授围绕“费孝通与乡村振兴”主题进行发言和讨论。首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以“江村实践的启示”为主题进行发言。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荣围绕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问题进行发言,认为乡村有了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才能够发展起来。上海大学建筑系教授刘勇以“关于乡村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为主题的发言,以“芝英”一村的发展为例,从建筑系的角度来谈“乡村振兴”的问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江华继续围绕刘勇教授的话题,补充了他对“芝英”一村的思考。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乐天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发表了对费老学术思想“三个阶段”的理解,并提出怎样更好地继承费老的精神的问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佩国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充分激发创造财富的源泉,给农民以产权。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昱认为“乡村振兴”首先要有乡村的参与、农民的参与。国务院参事社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张喆介绍了国务院参事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主要工作,表示期待与各位老师和学者的合作,并再次强调在“乡村振兴”中要注重“人”的作用。

  研讨会最后由《社会》执行主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学者们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回顾了费老的研究成果和精神,探讨了有关“乡村振兴”的现实性问题,并在其中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向,这对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018-06-21 14:48 作者: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