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18:19 来源:民盟市委宣传部 作者:刘友梅
“我们要不忘根本,坚持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要吸收外来,怀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铸造联系世界文化的纽带;要放眼未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凝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月1日,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郑惠强在“文化自信——中国文化与美美与共”论坛上如是说。
民盟中央、民盟上海市委和上海社科院联合举办文化论坛,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玉梅出席论坛并讲话,上海社科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刘社建主持论坛开幕式。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方荣主持了论坛学术交流会。
中国文化的根本要义何在?
今日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文化自觉、自信正在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马驰研究员认为,我们在“拿来”的同时,更应自信地“走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跨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在中西两种话语的互释互证、异同比较中找到一条既能让西方人理解、又能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精髓的路径是我们应该选择的“走出去”路径。
那么,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根本要义何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的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认为,对上述问题的把握,只能从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趋势中寻找。“要认识自身的文化,只有在与其他国家、文明交流互鉴别中,才能看清楚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生存环境中文明所具有的特质与优势,看清我们对人类文明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明了我们今后的方向。”据此他提出中国文化应包括三部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近代以来渗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和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全新文化。他认为三类文化共同构成今日的中国文化,缺一不可,而熟优熟劣,于世界文明中如何自处,只有在与他文化的交流、对比中明了自身的特性,并作出确切的定位。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文化自觉就是用镜子照清楚自己是什么模样;文化自信,则是知美丑,不仅知道美,还要知道丑在哪里,更要包容他人之丑。相互借鉴,就是多元文化彼此要取长补短,抛弃冷战思维,相互学习,共同存在。”
从中国文化“养生”到中国良性政府治理
文化有着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国黄河流域、美索不达平原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千年至今。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厉震林视角很独特,“通过文化‘养生’,使中国文化内外部形成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的文化有机‘活体’。中国文化必须具有强大的养生‘调节’和‘造血’功能。”他对中国文化“养生法”提出若干建议:“中国文化建设需要采用‘中医疗法’,而非‘西医疗法’;文化更需要培育的‘土壤’和‘生态’兼备的‘大地’,而非仅仅的‘大楼’和‘大师’;文化更需要关注的‘文而化人’效应,而不仅仅是它的GDP。”
而对于文化和GDP,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赵红军则进一步阐释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他深入探讨了中国良性政府治理的历史、文化和环境渊源。他提出“中国均衡”的新观念,“什么是‘中国均衡’?就是在中国给定的气候、地理和自然条件下,从经济到文化到历史到制度,都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和谐的状态,在这当中,经济是小农经济,政府是集权统治,文化是儒家思想,社会是官本位,身份序列是士农工商。”他认为良性政府治理,应该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相互脱节、相互冲突与互相矛盾,如此,则中国经济再出现另外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此外,上海大学教授吉永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蒋莲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俊、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副教授蔡建敏、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原元、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伍维曦、民盟静安区委副秘书长商志刚、上海沪剧院导演刘恩平、上海市长江律师事务所周忆也在会上作精彩发言。
“梁漱溟等民盟先贤体现出的浩然正气、人格魅力、坦荡气度赢得世人尊重,其人格养成乃是中国文化的演化之产物,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表现是责任、是担当和对未来的自信。而这些恰恰形成了凝聚民盟的强大精神内核。”章义和教授如是点评。
民盟作为以文化教育界为主的参政党,长期关注文化事业与文化建设。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三届民盟“文化论坛”,分别以“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文化自信”为主题,旨在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