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5 09:23 来源:发表于《中国扶贫》杂志 ,转自盟中央网站 作者:李 娜
看到记者有些拘谨,蒋树声和蔼地说:“别那么紧张,放松一点。”一边说,他一边坐在了单人沙发上,调整了一下姿势,边翻阅着茶几上的《中国扶贫》杂志,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出主意 想办法
民盟的忧国忧民情怀,早在成立初就已发轫。
从民盟第一届领导人张澜起,到社会学家费孝通,及至物理学家蒋树声,一届届民盟领导人,在敦促民盟参与国家建设、政治进步与国民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出谋划策。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多地少,耕作方式又粗放,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9.7%的坡耕地已经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其年均土壤侵蚀量接近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3。所以,坡耕地的综合治理,也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同时关系到18亿亩可耕地的红线,关乎国土和粮食安全。如果把可以改造的坡耕地改良成梯田,既能解决这些相对贫困落后山区农民的粮食问题,也会最终保障整个国家的耕地数量,我认为已经迫在眉睫。”蒋树声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记者,蒋树声回忆,2009年,他曾率民盟副主席索丽生,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等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四川和甘肃两省,对中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专题调研。
同年11月底,经过认真调研论证,蒋树声向中央领导递交了《关于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作的建议》的信件,建议“力争通过10年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亿亩”。很快,这一政策建议得到肯定,并由回良玉副总理做出具体批示。
于是,在不久前刚刚召开的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会议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1亿亩标准化、规模化的高标准梯田。使北方治理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左右,南方达到1亩左右,项目区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缓解江河湖库泥沙淤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解决7000万山丘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坡耕地的改造,说到底实现的是民盟对山丘区群众生活发展的关注,是帮助当地百姓减贫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民盟中央的调研成果已经从建议进入国家政策层面,并得以正式实施。”说起这些,古稀之年的蒋树声主席脸上露出满足欣慰的笑容。
“在中国的少部分地区,百姓的生存问题仍然需要关注。在黄河下游的一些滩区,河两岸的农民在洪水来之前搬离,等汛期过后又回到滩区种粮为生。这样的人口目前大概有200万,多分布在河南和山东黄河出海口,并长期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我们如今正在关注这个问题,并作为课题展开调研,看如何能让这两百万群众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过上好日子。”
借助民主党派反映舆情的便利条件,蒋树声还曾为贵州毕节争取到“生猪养殖大县”的奖励;为改善当地的水利设施筹募资金;为甘肃定西的7个贫困县争取到梯田改造的丰厚扶持资金;还与张梅颖等其他民盟主要领导人一起,为贵州的贫困县区争取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才能享受的股权投资企业落户机会……
参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改善性发展,使民盟获得了众多地方政府的好评及肯定,也同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对蒋树声而言,代表党派发声,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国家兴亡,国计民生,不仅体现出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及挚友,积极参政议政、奔走国是的态度;也诠释了他作为名校校长,教书育人,身先垂范的品格。
做实事 做好事
纵观南京大学发展,从百多年前的两江师范学堂嬗变至今,校训虽几经易迭,而校风传统从未改变。不论是昔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还是今朝“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复兴民族之重担,志存高远,身体力行,通过实践展现知识与品格;脚踏实地完成对道德及抱负的践履。担任南京大学校长的蒋树声在总结南京大学校训时,这八个字,是他对莘莘学子的要求,也是其严格自律的箴言。
谈及教育在减贫进程中的作用,蒋树声明确告诉记者,教育水平,影响贫困在代际间的继承,关乎能否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决定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兄弟的未来,继而关乎整个民族的兴衰。
截至2010年,民盟已有成员21.4万余人。其中,身处教育战线的盟员占到60%以上。如何发挥这个界别优势,是几年来民盟在社会服务工作中探索的课题之一。蒋树声介绍道,2007年,一场针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而展开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已有全国30个省、自治区的乡镇、农村中小学校长及一线骨干教师8.7万余人次接受专业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的师资水平,去年1月,蒋树声亲赴深圳参加了由当地爱心企业家筹资举办的“民盟烛光行动——光汇石油之夜”慈善晚会,并将筹得的600万元善款全部用于中西部13个省修建烛光小学。他还强调,要专款专用,这些钱必须用于筹建当地农村的中心学校,以烛光冠名,并希望当地政府和民盟组织在建校后给予长期关注,确保烛光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能长期为这些落后地区的孩子服务。“一个孩子,生在农村还是城市,导致他将来可能面临两种完全不同的成长结果。烛光行动的宗旨,在于努力改善城乡教育的不公平,我们不希望有的孩子因为出身贫寒,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小的力量,坚持下来,影响力也可以向周围辐射,起到带动效应。”蒋树声说。
审度发于宏观,践行始自微小。敦善行而不怠,佐国政于人本。作为学者的蒋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
延职能 传精神
给国家解忧,为百姓做事。民盟每一代领导人都将这个优良传统,秉承下来。如今,民盟更是成为众多参与减贫发展的社会中坚力量之一。那么,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动力,鞭策着民盟20余万成员心齐力协,广泛参与国计民生的社会服务工作?
“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民盟对自身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民盟的前辈们素来就对社会服务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我们十分敬爱的民盟前主
“其次,对国家来讲,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生活是未来五年的重要国策。扶贫工作也是民主党派的责任和义务,尽管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有多条渠道,但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帮助执政党治理国家,自然成了民主党派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能的延伸。”蒋树声说。
正缘于这两点,民盟长期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身的重要政治职责和长期战略任务,并在树立和践行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参政党的进步性作用,借助民盟主要成员多为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中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质,对民族精神、价值观念进行了更敏锐的观察,更强烈的感受,更深入的思考。
“要继承民盟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继承民盟老一辈领导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发扬追求真理和与时俱进的高尚品格及光明磊落,克己奉公的道德情操。”蒋树声率先以此为范。
短短一个小时里,蒋树声为记者数列了民盟这些年来最宝贵的政治财富,介绍了民盟在多党合作事业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和行为准则,也阐明了民盟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的精神动力。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从大学校长到民盟中央主席,从学者到官员,与民盟几近同龄的
正是结合了自身建设与履职实践,民盟才得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国家发展难题展开积极深入调研,并呈建务实之言,献出睿智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