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3 09:46
上海、南京沦陷后,国民党政府搬到武汉。梁漱溟也随即到了汉口。沿途所见,一副流离失所、争相逃难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国民党大员,无信心抗战,也只顾逃难,甚至有把资产、妻儿送往国外的。国民党政府使梁十分失望,对抗战的前途也因此很悲观。现在国民党方面令人失望了,共产党方面又怎么样呢?百闻不如一见。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梁漱溟产生了赴延安见毛泽东的念头。在客观上,国共两党已经合作,求见比较方便。由于梁是国民参政员,首先把这个愿望和要求向蒋介石提出,他立刻同意了。接着梁又告诉了中共方面,中共表示欢迎。
1938年1月7日,梁漱溟抵达延安,首先见到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因他的介绍,梁才知道毛泽东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于是便有了他和毛泽东的两次彻夜长谈。
第一次长谈自下午六点,至第二天凌晨。因为时令是冬天(1938年1月),六点钟天已擦黑,屋里掌了灯。谈话的地点不在窑洞,而在延安成里的一间瓦房里,屋内没有炉子,也闻不到煤味,但很暖和。毛泽东告诉梁漱溟,这是在屋外地下烧火,地面和墙都发热的缘故。这一次谈话,主要是抗战前途问题。梁先坦率地谈到他的失望,他的悲观,说到延安是讨教来的。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毛泽东十分耐心地听着,不打断我的话,抽烟,喝水。等我说完后,他露出了笑容,十分果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接着他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战争的性质,人民的力量,等等,最终又回到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光明结局上。他说的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蒋介石的讲话,文告梁听过、看过多次,个别交谈也有若干次了,都没有象这一次毛泽东那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毛泽东这次同梁谈的“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观点,即是不久他写成的《论持久战》一书的主要论点。
第二次长谈也是从下午六点开始,是紧接着的,不过这一次不是谈到凌晨,而是谈到天明,一个通宵,欲罢而不能。这次谈话的内容是中国问题,亦即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的中国问题,梁漱溟和毛泽东分歧较大。梁头一天把自己新出版的几十万字的著作《乡村建设理论》送给毛,第二天谈话他已看了这本书,并写了一条条批语。他拿给我看,说这些话是从我的书上摘下来的。他对我说,你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不少认识是对的,但你的主张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的路,不是革命的路。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他十分明确地提出,现阶段的中国革命重担已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当然还有统一战线的扩大,武装斗争的加强,所谓革命的三大法宝吧,他都分析了。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阶级和阶级斗争,毛泽东是强调这点,很突出他的作用的。梁说,中国社会与外国社会不同。在历史上,国外的中古社会,贵族和农民阶级对立鲜明,贵族兼地主,农民即农奴,贫富对立,贵贱悬殊,但中国的中古社会不是这样,贫富贵贱,上下流转想通,有句老话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中国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二千年。根据这种分析,梁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大字。所谓“伦理本位”是针对西方人“个人本位”而言的。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力,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力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力。父慈子孝,父亲的义务或责任是慈,儿子的义务或责任是孝,还有兄友弟恭,夫妻相敬,亲朋相善,等等,都是“伦理本位”的内容,是指的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原则,即注重尽义务,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的义务是什么,本着自己的义务去尽自己的责任,为家庭,也为社会。所谓“职业分途”,也就是社会分工,你干哪一行,从事哪件工作,就有责任把它做好。人人尽责,做好本行,则社会就能稳定、发展。梁讲了许多,毛泽东耐心听着,有时插话。他强调说,中国社会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这都是对的,但中国社会却同样有着与西方社会共同性的一面。他说梁先生的观点是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梁则说毛泽东是太看重了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两人相持不下,谁也没有说服谁。
1985年梁先生接受汪东林采访时回忆说:“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的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穿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趟,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他送我出门时,天已大亮。我还记得他最后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