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史专区 >> 稿件

张澜:力主刘湘出川抗日

2015-09-23 09:44

  1918年张澜任四川省长,他的警卫营副营长是日后成为四川最大军阀的刘湘。

  抗战爆发前,刘湘曾向张澜请教:“一旦日寇发动侵略,川军将何以处之?”张澜力劝刘湘“坚持抗日,救国救民”、“作爱国将军、民族英雄”。受张澜的引导,抗战爆发后的第三天,刘湘电呈蒋介石,请求出兵抗战。7月14日,刘湘又通电各省军政首长,望共赴国难。这时,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讨论对付日本侵略的国策。张澜建议刘湘前去参加,以联络中共和爱国将领。8月7日,刘湘飞南京出席会议。会上刘湘慷慨陈词,表示四川可出兵30万,还可提供500万壮丁和川康的人力财力,并坚信:“举国持久抗战,且有国际同情和支援,胜算在我。”刘湘的发言深得主战派赞许。刘湘回川后,同邓锡侯、陈家钰积极准备川军出川抗战。

  9月5日,四川各界人民欢送川军出川抗日将士大会在成都举行。刘湘和各师旅长及各界代表千人到会。张澜致欢送词,分析了敌我之优劣长短,希望川军拿出自己的特长,“冲锋陷阵”,并勉励各级长官要“爱民如子,与士卒同甘苦”。张澜致辞时特别兴奋,声如洪钟,“绝不类六十余老翁”。会后,川军第二十二、二十三两个集团军分别从北路、东路出川抗日。

  这时刘湘病体未愈,踌躇不定。张澜慰勉他说:“慎行全身。畴昔保川,如今保国,当勉力以赴,悠悠众口,谗诬自息。”刘湘毅然决定亲赴前线指挥,他曾感慨地对幕僚说:“从前打了半辈子内战,报不出账来,如今有抗战机会,不能不尽力报国,争取个人在历史上的篇幅。这次调出去的军队,占了我半数以上,如不亲去指挥,不要半年就会被分化、吃掉!”1937年11月9日,刘湘离川赴抗日前线,张澜特为他送行。

  刘湘对蒋介石借抗日之机消灭异己的企图早已估计到,但没有料到会很快发生。第二十二集团军一到宝鸡,即奉命拨归阎锡山的第二战区指挥,第二十三集团军的一部刚到汉口,即拨归第一战区序列。这样刘湘的两个集团军被分割肢解。刘湘得知消息立即到南京要求归还建制。而蒋介石却要他防守南京。刘湘表示愿意承担这一艰难任务,但要求将川军两个集团军调集一起,由他统一指挥。蒋介石迟迟不予认可。刘湘十分气愤,加上过分劳累,胃病大发,但仍带病指挥战斗。11月30日,蒋介石派船把他送到汉口医治。12月上旬,董必武、张澜等都曾前往慰问,并畅谈抗日大计。1938年元旦,蒋介石乘刘湘患病,派陈诚接替刘湘担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并委唐式遵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刘湘得知异常愤怒,病情加重。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终年48岁。刘湘临终没有遗言,只留下亲笔写的两句古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月25日,毛泽东致唁电,称刘湘之死使“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给以应有的评价。

  2月5日,成都举行追悼刘湘大会,张澜作为主席团成员出席,并于当天发表《回忆刘故主席甫澄的几件事》的纪念文章,称刘湘“尽瘁国家,勋业炳然,在川在国,则虽百世之后,犹足占历史重要之一页,而不能磨灭者也”。2月22日,刘湘遗体安葬于成都武侯祠南侧,28日,张澜再写祭文:

  呜呼哀哉!辛亥以后,川乱频仍,如草蔓滋。

  公起其间,智勇深沉,卒能定之。

  俗士识浅,于公行事,或有微辞。

  论其大节,深勘钦佩,英杰所为。

  川中将领,皆澜旧好,不少雄奇。

  惟公对人,具有诚意,择善而师。

  度量宽大,能容忠直,不拒予违。

  相交廿载,指陈得失,信我不疑。

  川政循轨,建设旧国,三年于兹。

  中间所历,环境多碍,不免谗讥。

  拥护中央,统一抗日,矢志不移。

  冀察失陷,沪战复起,江浙频危。

  一朝受命,督师东来,胆寒岛夷。

  呜呼哀哉!出师未捷,大星遽殒,江汉流悲。

  三军痛苦,举国震悼,柱折天亏。

  呜呼哀哉!忆昔赴宁,国家大事,待公咨询。

  救亡必战,时论推许,李白刘齐①。

  胡天不吊,丧我元戎,突于此时。

  呜呼哀哉!国难严急,复兴根据,咸谓川宜。

  今公之死,国故损失,川亦险戏。

  为国有川,出群才仗,继公伊谁?

  呜呼哀哉!

  ① 李白刘:指李宗仁、白崇禧、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