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史专区 >> 沪盟先贤 >> 稿件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2014-06-19 15:03 来源:团结报 作者:转载

1921年,一位在清华求学的肢残学子问代理校长严鹤龄:我一条腿能否出洋?严不假思索: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那青年沮丧不已。有位教美术的美籍女教员司达女士(F.S.Starr)为那青年打抱不平:他不能出洋,谁该出洋!
他叫潘光旦。13年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务长的潘光旦;我国著名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潘光旦。

潘光旦(1899-1967),别号仲昂,江苏宝山人,生于世代乡绅之家。14岁入清华学堂,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发音准确、纯正,不逊英人。毕业前夕,他用西方性科学理论写的《冯小青考》,受到梁启超的赏识: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所幸那次与校方对话不久,校长易为曹云祥,潘光旦终于顺利出洋。其实,潘光旦的那条腿也是丢在清华。清华当时注重体育锻炼,潘光旦在跳高时右腿伤残,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成了独腿客,在家休学两年。潘光旦是个志存高远者,尽管腿残,又患目疾,1200度的近视,看书似闻书舔书,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鸿鹄之志。他做诗述怀:

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

         
   

1922年始,潘光旦先后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因他成绩优异,仅用4年时间便获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归来,在上海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书,与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创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出版《冯小青》、《优生概论》。1934年回母校清华执教,任清华、西南联大教务长、图书馆长十多年。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直至谢世。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用生物学的眼光盘诘人类社会的文化生物学思想,试图开创一种贯通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气象宏大的学问。他提出了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的士大夫人文情怀,忧国忧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他的一生是为时誉所重、所毁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为强种兴国,他重新认识遗传学,倡导优生学。他爱国不落人后,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清华学生运动曾担任学生代表团的中文书记,负责各种文件与宣传品的起草。19216月北京教育界由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学校当局给予留级一年(一说不考者按自动退学论处)的处罚,经过斗争,原决定撤销了,但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1932年,即·一八事变次年,潘光旦发表《中国民族生命线之东省》,说明东三省本是中国的土地外,还证明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滋生地,呼吁决不可沦入日人之手

1941年,潘光旦加入民盟,在昆明参与筹建第一个省支部,积极参加抗日反蒋爱国民主运动。历任民盟一、二、三届委员,第一、二届中委等职。19461月,他与闻一多、费孝通、吴晗联名发表《四教授致马歇尔将军书》,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独裁本质。6 月,代表云南民盟支部,3次召开座谈会声明民盟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的坚定立场。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后来迫于政府的压力,学校让潘光旦改任图书馆长。

1949101日,潘光旦拄着双拐到天安门游行,欢呼新中国的诞生。后来参加土改,到苏南农村搞社会调查,他从不甘人后。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