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 14:47 作者:张韬岚
有人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现在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势头来看,此话不假。这是一个正在跑马圈地的时代,所幸,中国这回没有错过。这要感谢一位世纪老人的真知灼见,要从一纸分量十足的万言书说起。
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 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基因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基因的密码被解读,进而投入生物制药,产生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从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和欧洲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就能在国际上获得垄断基因产业的“王牌”,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正因为如此,某些企图垄断人体基因资源的国家,不但大量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申请了专利,还千方百计地在中国搜集人类基因组原始材料。
1996年,美国健康研究院在中国进行“中国人气管感应与肺功能的遗传因素”研究,该项目在安徽农村地区大量采集血样带回本国进行基因研究。根据报道,有一个家族100多口人,几代人都得了家族性哮喘病,血样被非常廉价地抽取后传播出去。类似这样使我国人类基因遗传资源严重外流的现象,引起了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关注。对此,他深感忧虑,开始思索保护中国人类基因。
在洋洋洒洒上万字的信函中,他说:“如果中国没能拿到自己的专利基因,那么,在下一个世纪中,我国的生物工程产业,特别是医药行业,很有可能会像当年的‘北洋水师’一样‘全军覆没’!到了那时,除非我们用巨资向别人购买专利,否则的话,就没有权利生产这些生物药物!”这句话讲得很重。当时我国在制药方面还处在模仿别人的专利,或者是等别人的专利过期的阶段。长此下去,加入WTO以后该怎么办?还能如何立足,与别人竞争?这是实实在在的危机。
为此,谈家桢在信中提出了两点建议:一、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我国人类基因资源;大力开展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保护基因资源;组织攻关,加大投入,加速我国人类基因的研究。二、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我国基因药物产业化进程。大力提倡科教企三结合,鼓励企业投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这一纸万言书分量十足,
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谈家桢把“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他的七十年心血,换来了中国现代遗传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兴盛之路。作为民盟的杰出领导人,谈家桢胸怀天下、关心国事, 90高龄仍然保持着高度敏锐,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他的爱国热忱和真知灼见,受到几代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重视。
谈家桢为推进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尽心竭力,这一纸万言书,体现出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民主党派成员是一种很好的教益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