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史专区 >> 沪盟先贤 >> 稿件

立德·立功·立言 ——写在苏步青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

2013-05-29 16:30 来源:文汇报 作者:转载

 

图片说明:上图:苏步青教授在课堂上

 

图片说明:中图:苏步青教授培养了包括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科学人才,桃李满天下。图为他与学生谷超豪

 

图片说明:下图:苏步青教授在工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步青又注意把微分几何运用于工程中的几何外型设计,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

 

□陆士清

 

  一转眼,苏步青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苏步青先生19029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初中时迷上了数学。17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进入帝国大学数学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41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教书育人的生涯。1952年,苏步青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文革”后,他先后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作为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苏步青教授专长微分几何,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苏步青一生潜心科学,著作等身,他还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包括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科学人才,桃李满天下。苏步青多年来还始终关心着高等教育的基础——中等教育,在他85岁高龄的时候,还亲自为中学教师上课,帮助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苏步青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常年活跃于统一战线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编者   

 

  1984年冬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和苏步青先生在复旦邯郸路校门口相遇。“苏校长,早上好!”我招呼他。先生停住脚步,亲切地回应:“士清,你好!”接着问我“最近写了什么散文?”先生所以这样问我,是因为我在中文系创作教研室工作时,曾两次采访过他,写了报告文学《数学家的诗篇》,1978年初刊于上海《文汇报》。后来,他到外地访问或参加会议,复旦新闻系毕业的一些校友,都会到机场迎接,或到宾馆看望,并告诉他,他们是从拙文中得到先生已从“文革”的桎梏中解脱的信息的,所以他对我的散文写作留有印象。后来,我调到现代文学教研室工作,创作少了。我告诉先生,我在做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展开了海峡两岸的文学文化交流。他听了很高兴地说:是要打开交流窗户,加深两岸的情感联系。他告诉我他三访日本,还写了诗。我说:“真想读到苏老的诗。”苏老说:“我会转给你”。不几天,先生即让校办转来了他那墨迹刚劲挺秀的题诗——箱根道上试清游,富士山边霜叶秋。我比牛郎更潇洒,五年三度到瀛洲。昇仙峡畔挹清漪,林茂峰危石更奇。胡不带将鸡犬去,任凭宵吠又晨啼。近四十年了,先生离我们而去也已十年,但他亲切的话语依然叩响在我的耳旁,他的鼓励也仍然是我的一份热力。每当吟览他的墨宝,苏老在艳阳下走进宁静校园的身影,就会显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伟岸!

  古代哲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谓之不朽(参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苏老以百年之身,为国建业之伟,为教育事业立言之诚,修身立德之高尚,堪为三不朽!

  “三不朽”,立德为先。人之高尚,私德为要。在这方面,先生高风亮节,薪传了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

 

为保护学生,愤然写下《辞职书》

  苏步青小时聪明而顽皮,在水头镇读小学时,曾经因与语老师的误会拒绝上课而当了“背榜生”;但经过陈玉峰老师的教导,他发奋学习,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来他又在杨霁朝老师的启发下,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乃至怀里揣着温州省立十中校长洪彦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题字东渡日本求学。学成归来,为祖国服务。

  1931年,苏步青学成回国探亲,特意在家中设宴款待陈玉峰老师。是时,他恭敬地请头发花白的陈老师上坐,一口一个恩师:“没有恩师当年教诲,学生不敢奢望有今日”。师生欢聚后,苏步青雇了一乘轿子,请陈玉峰乘轿,自己则跟在轿后步行30里,送陈玉峰回家。1984先生写《卧牛山谣》时,他以感怀之情在诗中留下了恩师洪彦远名字——“巧逢伯乐洪岷初,助渡东瀛去读书”。先生对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敬仰有加,视为知己。他在为《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这样的好校长,把教授当宝贝,我们怎能不感动呢?当然,我也把先生当作知己”。在先生诞辰百周年之际,苏步青亲临纪念会,赋诗寄怀——

百岁诞辰怀竺公,文章道德仰高风。

世传求是今逾昔,誉载剑桥西复东。

遗像忆曾离乱里,伟功铭永简篇中。

黉门危耸武林日,处处弦歌彻碧空。

崇敬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苏步青、陈建功是中国现代数学界的双璧。他们都热爱祖国,志趣相同。他们一起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数学拔尖人才。苏步青回忆他与先生在浙大共事时说:“在我们同事的那段时间,对外我是系主任,先生则当幕后军师。我们俩下决心,要在20年内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办成第一流数学系”。19714月,陈建功病逝于杭州大学副校长任上,苏步青深感痛惜,赋诗七首,情寄哀思。

  苏步青对朋友情深谊重,对学生,精心培养,爱之深,护之切。1936年春,他的学生卢庆骏与体育老师发生激烈争执而引起体育老师不满。国民党派来的代理校长郭某认定卢庆骏是“活跃分子”,下令将卢开除。苏步青得知后立即与校方交涉。他对郭某说:“卢庆骏学习很好,我不同意开除他的学籍”、“卢庆骏是我的学生,我担保他没问题,不能开除。”

  “决定已经作出了,你再吵也没用!”郭某依仗自己的后台硬,拒绝苏步青和众多教授的要求,坚持错误的决定。苏步青愤然写下了震动浙大的《辞职书》——

  校方领导:

  鉴于校方在决定开除我的学生卢庆骏学籍一事上处理偏颇,又无视教授们的正当要求,我无法忍受。今愿再次提出担保,以让卢庆骏继续学习。如果校方仍执意不改决定,我即辞职。

  特此告之 苏步青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五日苏步青的《辞职书》一出,浙大学潮蜂起,导至学校瘫痪,刚愎自用而又心怀叵测的郭某难以收场,只好无奈地离开浙大。卢庆骏不仅保留了学籍,毕业后苏步青还将他留在校数学系任教。卢出国深造归来,先后在浙大、复旦、哈工大任职任教,调入国防部五院工作后,为我国运载火箭的起飞作出了贡献!

  194710月下旬,浙大学生会主席于子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和杀害,苏步青得知后义愤填膺,他以浙大教授会主席名义从南京发电回浙大,发动全校教授停课抗议。在苏步青主持下,浙大教授会通过决议,全校停课一天,并提出质疑:要求查明案情真相,严惩此案负责人。19493月,苏步青还亲自到浙江省法院,在保释书上按了指印,保释了因于子三案被捕的学生。苏步青对学生之爱,情同手足。

 

吾爱吾师 更爱真理

  苏步青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有一颗实事求是的科学之心和学术之德。早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读博士时,他就表现出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当时他的导师洼田让他看自己写的《关于一个轨道》的论文,论文得出五次代数曲面的结论。苏步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试用别的方法重新计算,结果五次项系数全部被消掉,也就是说洼田原先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于是洼田将论文全部改写,并与苏步青共同署名发表。

  苏老求真求实的精神也体现在他所创造的数学讨论班中:

  1978年春的一天,苏老一早来到数学讨论班的教室,选了一张有扶手的课椅坐了下来,打开笔记本,准备听讨论报告。数学讨论班是苏老倡导的,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措施,“四人帮”及其余党曾把它污蔑为培养“白专尖子”的土壤,砸烂铲除。现在拨乱反正,苏老又把它恢复起来,三位毕业不久的年青人,正在经历着严格的基础训练。“开始吧,小罗,注意表述要有条理。”苏老说着,像一个谦虚的初学者,认真地听着年青人的报告,不时地记着笔记。

  忽然,“等一下,小罗”,苏老打断了小罗问道:“这道命题,你是否弄懂了?”小罗不答。

  “是否真的懂了?”

 “还不大懂。”

  “‘不大懂’?不好,不是科学的语言。”苏老站起来朝讲台走去。他示意小罗坐下后说:“科学就是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说不大懂。现在,我给大家讲一遍,注意。”苏老用粉笔轻轻地敲了敲黑板,“画这条线要从原点出发,这里的推导,从上一步到下一步都要严格、严密,‘存在’、‘使得’每一个概念都要准确……”苏老边讲,边快速地写着方方正正的板书,清晰、精密地分析每一步,那动作,那神采,谁能说他已是76岁了呢?

  先生要求学生和别人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对自己也严格要求。19821018,苏老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一文,其第五段开头有“理工科学生读一点文史知识”一句。北师大的葛信益读后给苏老来信建议说,“理工科学生读一点文史知识”(第五段开头)可否把‘读’改为“有”或“学习”一类的动词,或者在“知识”后加“的书”二字,使“读”跟“书”在语意上就搭配上了。

  对先生的意见,苏老极为重视,当即给予回信——

  葛老:

  接奉1022手教,谨已拜读。承先生指摘拙文中的错误之处,非常感激,今后自当注意,庶几不辜负尊敬于万一也。

  为改正错误,正在准备给《人民日报》编辑去信修改,请求订正,能否得到该报的采纳,尚未可知。先修此函道谢,顺颂道安!

  苏步青敬上

  19821028

 

                                            律人律己 虚怀若谷

  先生律人律己,虚怀若谷。是谦虚,是实事求是,是崇尚学术文德。“文革”后期,“四人帮”及其余党利用自然科学反党,在复旦大学拼凑了一个所谓“理科大批判组”,强拉硬拽要苏步青批判前辈科学家;但是苏步青坚持只翻译数学论文,而拒绝写批判文章。先生曾对我说过:我们是踩着科学界前辈的肩膀上前进的,对他们的成就,批判继承,是我们的义务;践踏摧残,我们没有这种权利。正因为苏步青为自己立了这个信条,他被撵出了“理科大批判组”。

  苏步青来复旦不久即担任领导职务,从教务长、副校长到校长,特别是校长任上,手握实权,但他权为公用,生活朴素,自律甚严。复旦大学副校长、杰出的电光源专家蔡祖泉曾有很高的评价:“苏老很正派,有风格”。199810月,苏步青荣获该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元。这个奖励,是对他数十年来在数学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和卓越贡献的表彰。这笔奖金,他完全可以自用;但是他自奉简朴,拒绝奢华,不求享受。他想到的是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他将这笔奖金悉数捐出,为数学教育事业作贡献。苏老给复旦大学党委写了字字闪光的信——

  复旦大学党委:

  我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1998)成就奖,我愿意把全部奖金100万港元捐给教育事业,其中50万港元捐给复旦数学所、数学系,作为奖励优秀师生基金。另50万港元捐给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妥否请指示。

  苏步青19981027苏步青出生于浙江平阳,他为自己是平阳人而自豪。他在《平阳颂诗》中对故乡赞美有加——

雁山水好云烟,

人杰地灵自古然。

今日乾坤换新颜,

物华天宝更无前。

他关心故乡的教育事业,给平阳县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校题词或题校训:“攀高贵在少年时,为学应竭毕生力”、“成才在于勤奋与坚持”……款款寄语,殷殷期盼!他热情接待家乡的党政领导和教育界人士,与他们讲家乡话,共话乡情,共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故乡的林霁山(林景熙)、棋王谢侠逊等历史名人深怀敬意。他为母校平阳县中心小学写了《卧牛山谣》,《跋》文中,特为标出爱国诗人林霁山。因为“林景熙是南宋末期的爱国诗人,佳作不少,也是温州2000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当元初将领杨琏真迦发掘绍兴宋室六帝陵及大臣墓抛弃其遗骨时,激于义愤的林景熙,约同乡人前往收拾骸骨,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为标志,并作《冬青花》等四首,以记其事,以抒忠愤。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后人称赞。”

  先生在《卧牛山谣》所抒写的那生活历程,那发奋学习,成才后为祖国服务,忠于祖国和忠于党的精神品德,也来源于故乡先贤优秀传统的照耀。平阳县和平阳县中心小学将《卧牛山谣》雕刻成诗碑,竖立于平阳县中心小学,以先贤之高风和一代楷模,德泽莘莘学子!

  总之,苏步青作为人子有子德;作为学生有学生之德;作为老师有为师之道;作为朋友有友德;作为专家学者,有为学之品格;执掌学政,有廉能政德。他热爱故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我们中国人极为崇尚的道德的领地上,他树立起令人钦敬的高标。他崇高伟岸,德耀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