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3 10:28 作者:吴永和
一、民盟的诞生
为民主宪政而生的民主同盟民盟的前身是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把灾难强加给中国人民。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战,保家卫国,并以此为契机,加快了以国共合作为中心,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全国各民族的力量,调动了亿万人民的救国热情,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由于两党过去的隔阂和国民党缺乏诚意而不时产生磨擦。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反动政策,设立防共委员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反动法令,并在随后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共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伤心和失望,也使各党派感到生存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的团结,反对分裂,“酝酿成立一个国共两党以外的联合政治组织,形成一种新的联合的政治力量”的要求在社会中,特别是在高级知识阶层形成强列的呼声。
为了协调国共关系,化解兄弟矛盾,加强国共合作,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1939年11月23日,“统一建国同志会”在重庆召开了成立大会,其宗旨为“集合各方热心国事之上层人士,共同探讨国事政策,以求意见之一致,促成行动之团结。”“统一建国同志会”会员不多,但几乎都是国民参政员。当初它虽然还不是一个政党,但其成立密切了国共之外的抗日党派和主张抗日的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在组织上实现了各党派的初步联合,为后来的民主同盟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以后,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社会掀起了第一次民主宪政的高潮。
1940年8月为了反驳国民党关于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的谣言,为了打击投降派,八路军独自发动了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显示了共产党军队强大的威力。但也使国民党对共产党八路军三个师,兵力却超过40万(37年抗战爆发时八路军3万人,新四军一万人)的发展速度极为恐惧。国民党随后升级了“反共摩擦”,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4日,国民党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残杀抗日的新四军战士,激起世界公愤。当然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再次遭到破坏,导致国共两党矛盾激化。在国难当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剑拔弩张,内战可能重开的关键深刻,整个社会都在呼唤,必须有一个组织能够站出来协调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
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也迫切希望联合起来,行动起来,挽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个历史呼唤英雄的时代,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诞生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中的一部分国民参政员以“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团结社会各界抗日团体,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就这样,包括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及社会贤达(42年全国抗日救国会正式参加),组成了号称“三党三派”的抗日联合体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不久黄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
二、民盟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与作用
1941年10月10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发表“启事”,宣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并公布了经过修改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即“十大政治纲领)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向全国人民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目标。其政治纲领主要内容是:(1)“贯彻抗日主张,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反对中途妥协”;(2)“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在宪政实施之前,设置各党派国事协议机关”;(3)“加强国内团结,所有党派间最近不协调之点,亟应根本调整,使进于正常关系”;(4)“督促并协助中国国民党切实执行抗战建国纲领”;(5)“确立国权统一,反对地方分裂,但中央与地方须为权限适当之划分”;(6)“军队属于国家,军人忠于国家,反对军队中之党团组织,并反对以武力从事党争”;(7)“厉行法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几身体之自由,反对一切非法之特殊处置”;(8)“尊重思想学术之自由,保护合法之言论出版集会结社”;(9)“严行避免任何党派利用政权发展党员”,“不得以国家收入或地方收入,支付党费”;(10)“厉行后方节约运动,切实改善前方待遇”,“力谋民生之改善”“健全监察机关,切实为各种行政上弊端之澄清”。
10月16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的社论,对民盟的定位进一步做了说明,指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国内在政治上一向抱民主思想各党派的初步结合”并认为同盟应“以言论、以理性去活动,争取大众的同情拥护”,“培养起来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势力”,“奠定国内的永久和平”。总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三句话即“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作为中国社会当时的第三大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给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增加了新的活力,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民主宪政的发展,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同时也壮大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不断克服新出现的社会矛盾之后,社会才有可能实现新的发展。国民党制造第二次反共高潮,扼杀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国民党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继续维持其统治,不得不在1943年9月举行的五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了所谓“战争结束一年内即召开国民大会,颁布宪法,实行宪政”的决议。
各党派就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以民主宪政为目标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期间,民主政团同盟领导人纷纷出面通过主办刊物,发表演讲,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民主宪政,促进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黄炎培创办《宪政》月刊;左瞬生主编《民宪》;闻一多、李公仆创办《自由评论》等宣传宪政。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澜发表《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尖锐地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张澜、李璜于1944年1月在成都发起成立“民主宪政促进会”;沈钧儒、黄炎培举行“民主宪政座谈会”宣讲民主宪政。1944年5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发表《对目前时局的看法与主张》更是强调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十足地民主国家”,“民主体系的形成已刻不容缓,万万不可向后推宕”。
1944年掀起的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空前活跃,吸引了大批无党派的民主人士要求入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壮大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力量,为了更好的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团结,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同时会议决定取消民盟的团体会员制,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
民盟成立了,民盟的成立,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大批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加入民盟,极大的推动了民盟组织的发展与巩固,民盟的战斗力日益加强,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
1944年9月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开幕,中共参政员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人民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立即召开紧急国事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的主张。但1945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提出“召开国民大会”。并于3月1日,在重庆宪政实施协进会上发表演说,公开反对召开党派会议,反对建立联合政府,并声称要在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作为对应,同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明确要求“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央政府。”随后,中共中央负责人公开声明:中共参政员将不出席第四届国民参政会。
国共两党在是否召开“国民大会”和“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上的严重对立,对争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不利的,为了避免灾难性的后果,为了调停国共关系,为了争取民族团结,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民盟参政员黄炎培、章伯均等在征得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的同意后,不辞辛苦,访问延安。他们以第三党的身份在延安同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举行了正式会谈,并整理出《会谈纪要》。7月5日,黄炎培等回到重庆,集体面见了蒋介石,递交了《会谈纪要》,明确表示了民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总结
民盟领导人斡旋在两党之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矛盾,化解分歧。一方面,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地位平等的政党,他们在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的前提下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并在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和民盟是不同的政党,他们有着不同的纲领和目标。在价值取向上,民盟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对在革命军队中加强马列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理解,的确有保留态度。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民盟认为在中国社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只有国共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独立与国共两党之外,既能协调国共两党矛盾,又能促进国共两党团结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政党的存在。民盟相信只有不同的政党共同促进,相互监督,求同存异,才能最大限度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民盟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斡旋在国共两党之间,坚持民主宪政,反对专制独裁;坚持真理,反对强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民盟做为一个政党,民盟因认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民主取向,所以经常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反对国民党的党天下。
通过对民盟的成立和在抗战中活动的剖析, 不难看出它在抗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一) 民盟是抗日救国的宣传队。在抗战期间, 民盟虽然没有建立起武装, 直接同日寇拼杀。但它却在国统区利用各种形式在民众当中宣传抗战、民主; 反对妥协、独裁; 利用民盟中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参政员的优势, 在参政会等多种场合发表讲话、宣言, 影响中间派人士。这对唤醒民众投身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 二)民盟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民盟成立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刻, 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联合一切抗日力量, 抵制内战, 坚持抗战, 建立民主国家。其成立本身就是对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行径的一种谴责。民盟成立后, 又为平衡国共两党的政治势力、调解两党关系, 作出了不懈努力。它一方面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浅,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妥协投降政策; 另一方面又主张在国民党的领导下抗战。他们的这种态度, 使国共双方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主张的共同点而接受它, 国共两党的正面冲突因此而缓和。民盟成为国共两党之间的一种纽带, 维系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
( 三) 民盟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力量, 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民盟作为国共之间第三种力量的联合体, 在国共斗争时,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指出: “ 在中国, 这种势力有很大的力量, 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 。民盟在许多重要的历史关头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 团结战斗。对国民党的反共活动, 民盟都能主持正义, 特别是在抗战后期, 民盟往往从不同角度提出和中共相同的主张, 并影响整个中间阶层, 使国民党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的政治格局因此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政治天平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共一边。民盟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起到了别的小党派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对此, 中国共产党发表时评,指出: “ 民主同盟在若干历史关节中, 实行了与中共在部分民主纲领上的政治合作, 从而推进中国民主事业, 乃是中国民盟的光荣。”
。 民盟希望以独立的第三党身份来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宪政进程,力挽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不因“兄弟阋于墙”而分崩离析。从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来看,无论是启迪民智,推动宪政,监督政府,还是在维护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上都起到了积极意义,都值得后人记念。
参考文献:
①1、《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 华东师大出版社1 984 年版, 第21 7 页;第219 页。
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 人民出版社19 84 年版, 第152 页; 第348 页。
3、《中国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革命史》, 东北师大出版社19 87 年版, 第193 页; 第263 页。
4、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文献资料出版社1 9 8 3 年版, 第18一20 页; 第357页。
5、《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 ( 1 9 4 年10 月10 日), 载(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6、《毛泽东选集》 合订本, 人民出版社1967 年版, 第706 页。
7、《史良自述》,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第107 页。
8、罗大正,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后期的作用,历史教学,2008 年第16 期,第99-102页
9、韩慧琍,论民盟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作用. 湖州师专学报,1995年9第9 4 期, 第36-40页
10、张磊,略论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4期),第21-22页。
11、不应再掩盖的历史——浅谈民盟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4&id=742343 ,200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