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2 13:41 来源:民盟市委宣传部 作者:吴鸣放
往事与追思
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代巨人
今年是《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创办之初的光明日报曾经是一张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之后发展为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主办,迄今已成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党报。在半个多世纪中,虽然历经曲折的发展过程,但这张报纸始终与中国知识分子同呼吸,共命运;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之时,一代代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革命家中的精英作者在报上争鸣、谏言、献策,表达和抒写广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光明日报是党和政府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65年弹指一挥间,忆往昔,我们在此不得不以崇敬之情,深深缅怀为这张报纸创办起到关键作用的民盟老一代领导人,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胡愈之。
毛泽东与民盟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亲切交谈
(左起:黄药眠、费孝通、华罗庚、胡愈之、童第周)
胡愈之(1896年-1986年)是浙江上虞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维新思想影响,对谭嗣同的《仁学》等书钟爱有加,也奠定了他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1911年,他以县试第一名成绩考入绍兴府中学堂,受到当时任校监的鲁迅先生思想薰陶。1914年,胡愈之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练习生,工作之余苦读英语、日语和世界语,后成为著名的《东方杂志》编辑, 并发表译文达210多篇。
五四运动爆发,他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上虞声》,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五卅运动爆发,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同发起创办《公理日报》,并在《东方杂志》发表长文《五卅事件纪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胡愈之因遭反动派嫉恨,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被迫流亡法国,期间,他在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并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逐渐由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31年初,在回国途中访问莫斯科,写下了《莫斯科印象记》,比较客观地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状况,在广大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九一八”事变后,胡愈之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由中华职教社创办的《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积极宣传进步思想。1935年,胡愈之在上海与沈钧儒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发起组织救国会,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
1940年受周恩来派遣,胡愈之赴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任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编辑主任。他革新《南洋商报》,使之成为团结海外华侨共同抗日的有力宣传工具。抗战胜利后,胡愈之在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主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1945年胡愈之加入民盟,并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常委、民盟马来亚支部主委。1948年4月,胡愈之从南洋回国,辗转到达华北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新中国建立后,胡愈之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华书店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民盟中央代主席等职。
胡愈之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他毕生廉洁奉公,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光明日报》的创办
1949年3、4月间民盟已开始筹备这张报纸,5月9日成立了社务筹备委员会,5月14日,民盟总部在北京饭店举行第11次会议,会议通过决议:将报名定为《光明日报》,同时决定接管原《世界日报》财产、设备和人员,该报曾由报业家成舍我创办,在北平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极大,办报水平堪称全国一流。光明日报社址仍用原《世界日报》西长安街32号。经过几个月的筹备, 1949年6月16日,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辑、萨空了任秘书长的新中国第一张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主党派机关报——《光明日报》与读者见面。光明日报创刊号发表了胡愈之撰写的重要社论《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创刊号的头版,中栏偏右是毛泽东欣然为光明日报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庆祝光明日报出版”,左侧是朱德的题词:“民主光明”,周恩来的题词是:“光明之路”,当年北平市长叶剑英题词是“打倒黑暗,取得光明,这是火炬,照人前进”,主持全国统战工作的李维汉题词是“光明在于人民民主”,中共中央领导对报纸的创办抱着殷切的期望。
胡愈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望极高的新闻工作者,光明日报创办伊始,报社职工对他马首是瞻。他在用人上实行精兵主义,讲究报纸内容要充实、效率要高、出报要早。他到光明日报就任总编不久,还邀请了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新闻宣传的胡乔木到报社作报告,讲述民主党派报纸的任务,胡乔木指出:新社会各界人民发言,需要民主渠道,这就好像游行时过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如果都走三座门的一个门,那就必然拥挤,队伍不能很快通过,让队伍通过三个门一起前进,就畅快得多,光明日报的创办就是民主增加了一个渠道,让人民多个说话园地。
胡愈之十分重视报纸的时评,他为光明日报写的许多社论和评论观点鲜明,鞭辟入里,同时,凭借他个人的社会影响,吸引和动员了一批社会知名作者为报纸撰稿,使报纸第一年的版面上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群星争辉的可喜局面。
光明日报开办时作为新中国第二张大报,又是一张民主党派的报纸,他的言论理所当然地为国内外媒体所重视,有外国通讯社称作是中国非官方和民间代表性舆论。在以后的日子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对光明日报的宣传工作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指导意见。毛泽东特别喜欢看光明日报文艺和理论专版,他还具体关注过版面的调整。周恩来也不断关照光明日报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团结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的工作。1949年7月起,光明日报还陆续创办了由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主持的《经济周刊》,由著名教授费孝通主持的《大学》(周刊)等专刊,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于胡愈之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第一任出版总署署长后,工作太忙,一年后,他辞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职务。虽然胡愈之在光明日报实际工作仅仅一年,但为这份报纸的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见证新政协的诞生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宣告成立。胡愈之作为救国会中央执委代表参加筹备会,他经常白天参加筹备会会议,晚上到报社上班。五天后新政协准备工作初步完成,时任光明日报总编的胡愈之,即在报上对于新政协筹备的顺利进行撰写庆贺文章《全国人民大团结民主建国第一步》,胡愈之认为:“中国自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都不能完成民主建国的工作。”现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全国民主党派,进步团体,爱国人士所共同支持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英勇斗争”已基本胜利,“因此中国民主建国,已经铺平了道路,清除了横在道路前面的主要障碍物。中国要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即使还有一些困难等待克服,客观上的可能性却完全存在了。”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胡愈之以《庆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作为光明日报社论,热情称颂。会议期间,光明日报还接连发表《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的国家新型的国家》等多篇社论,为人民民主新中国的诞生而热烈欢呼。
在胡愈之看来,新政协胜利召开,人民可庆贺的有两件大喜事:一是全国人民空前大团结,二是人民成了国家的真正主人。9月23日,胡愈之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一文中写道:“人民有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迫切要求。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民要求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这并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时,中国共产党就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过。抗日战争时期,在团结御侮口号下,国共又建立起了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它们都不免破裂失败。而“这次人民政协所形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其所包含党派阶级职业地域的广泛,是大大超过了以前两次的民族统一战线的。”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同时,全体一致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的四个决议案。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成果,胡愈之在光明日报上大加称赞:“一切都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全新国家……现在从头创造了新的国家机构、新的政治制度、新的政府组织、新的施政纲领,以至新的国号,新的国旗、新的国都和新的纪年。”
胡愈之通过《光明日报》,深情表达了自己对新中国的向往和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认识,同时也记录、见证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