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 14:49 来源:民盟市委研究室 作者:朱元婷
敢叫“洋山”换“新颜”
辽阔美丽的东海上,壮观的东海大桥如一条巨龙般舞动,硕大粗壮的桥墩如巨人的脚一样屹立海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洋山岛。
十余年来,这个中国建港史上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工程,以其在码头运营上取得的骄人业绩以及多项创世界纪录的运营指标,为世人感叹。世界第一大深水港——洋山港,使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梦想成真!
作为一名船舶专业学者,这一天对张圣坤而言可以说是盼望已久。张圣坤196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造船系作访问学者,1997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中国造船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等。
洋山深水港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的开工建设,与张圣坤于1999年在全国政协全会上所提交的《加快洋山深水港的定位与建设,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早日形成》提案不无关联,更凝聚着上海民盟组织众多专家学者的长期调研和集体智慧。
上海地处江海汇合的要津,凭借发达的航运业,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集装箱运输成为国际航运业的发展主流,远洋运输船舶越来越大型化,吃水都在13-15米 ,上海以河道港口为主的航运业态对此已难以适应,必须尽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水港。
1995年2月,原民盟南汇县委在县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开发芦潮港的两件提案,引发民盟盟内专家学者对于海港开发的关注。此后,张圣坤作为民盟上海市委主委以及一名船舶工业学者,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带领盟内有关学者,在1996至1997年前后三次前往南汇芦潮港以及大小洋山一带调研,对当地地理、天气、水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洋山海域潮流强劲,泥沙不易落淤,海域海床近百年来基本稳定,而且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天然屏障,泊稳条件良好。但同时,开发这样一个重大的工程,其艰难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张圣坤一方面召集民盟国际航运、河口海岸等方面专家学者开展调研和反复论证,另一方面也广泛邀请盟外专家学者开展研讨,或多方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议,就工程开发建设的前景和前期规划进行研讨。此后,几经论证,工程蓝图渐露峥嵘。
借助民主党派成员的力量,张圣坤积极向政府和有关方面提出建言、发挥作用。在1998年上海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张圣坤提交了题为《加快洋山深水港的定位与建设,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早日形成》的大会发言。1999年,又向全国政协提出内容相同的提案。这一提案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小洋山开发建设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挂上了钩,成为一个热点议题。1999年底,由国家计委牵头,各路专家又聚申城,再度举行论证会。论证会集中了全国水利、泥沙运动、港口建设、航运以及桥梁等各路专家,为工程提供了扎实的科技理论支持。论证会经过对在大小洋山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深水港的宏观经济论证,一致认为,在大小洋山的地理位置上建设一个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无论是国际航运的需要,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然而好事多磨,深水港项目的上马在在决策中还是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尤其是因为深水港所处的位置属于几市交界之处,需要协调统筹,也需要高层的重视推动。为进一步推进,上海民盟德高望重的前辈、著名桥梁专
2002年,国务院终于批准了洋山深水港的工程项目,当年打下了东海跨海大桥的第一根桩。深水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张圣坤和民盟的同志依旧关注关心大小洋山的发展。每每来到工地现场,看到热火朝天的场景、看到突飞猛进的进展、看到老百姓们热情的笑脸,张圣坤都感受到多党合作的广阔前景、感受到参政议政的重大责任,都更加自觉的激励自己履行职责、参政为民。
民盟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心忧黎元、关注民生的传统。张圣坤曾就高校产学研联盟和高校园区投资模式、长三角联动发展和黄金水道开发、防范投资风险办好世博会、建立健全上海电力应急机制、警惕南水北调工程中血吸虫病的传播、抑制过高房价,促使我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过建议并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