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什么叫做‘吃面识盟味’呢”?
说来话长。
民盟正式成立是在1941年3月19日,但它的酝酿比这早。1940年12月24日清晨,黄炎培匆匆走进重庆新村4号张君劢的住所,两人正聊着,梁漱溟和左舜生来了。他们的话题是当天报纸上刊出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名单,章伯钧、张申府的名字不见了。他们说国民党也太没出息了,本来非国民党籍的参政员就不多,咱们这些第三方面的人应该团结起来。说着说着,到吃午饭的时间了。三十八年后梁先生对采访他的周天度说:“那天在张君劢家搞了一天,中午我们到外面叫了四碗面,吃了下午继续谈。”
瞧,咱们民盟酝酿之初就和面有关。只是1940年冬的那四碗面,究竟是汤面、拌面还是炒面,梁先生没说。
其实,梁先生18岁开始吃素,清心寡欲,对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没多大兴趣。“文革”后期他曾给张申府写过一个短函:“申府吾兄:本月20日星期五,我从政协开会后当访兄一谈,约在十二时前可到尊处。即在尊处午饭,有芝麻酱面或鸡蛋酱面,即可,千万勿费事。先此布闻,即请双安!弟漱溟白。”
民盟多文化人,讲究饮食的不少。比如有位宋云彬,反右前曾任民盟浙江省第一副主委。1949年去北平参加新政协,多次去灶温面馆吃汤面。有趣的是他喜酒后吃面,而且一吃便是一大碗,常常“夜半腹胀”,怎么办?第二天不进早点,饮铁观音茶,便“觉舒适矣”。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的杨明轩是陕西人,爱吃面,他在北京的住所,人称“杨家面馆”。据说,当年常常有人去那儿蹭饭,最喜欢的,还是油泼辣子面。
说到蹭饭,谈家桢有一回。1958年1月4日,毛泽东派专机把谈先生、周谷城和赵超构接到杭州,在风景如画的刘庄演绎了一出“西湖夜谈”。谈先生后来回忆说:“谈话到深夜,毛泽东请我们共进晚餐,边吃边谈。”吃的什么,谈先生没写。以毛泽东的喜好,辣椒必不可少。第二天,浙江省委书记江华为将去南宁开会的毛泽东饯行,毛说我还有三位客人呢。找到宾馆,周谷城、赵超构还没起床,谈家桢不见了。最后在浙江大学一位教授家中找到了,谈先生捧着一大碗面吃的正欢……
我在费老的文集中读到多篇与吃有关的文章。晚年,他撰文说:“我是南方人,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也喜欢上了面食。”但他说的面食是饺子,和面条没什么关系。不过就在同一篇文章里,他引用了《家庭快餐》一书中的史料,说早在宋朝中国的一些城市就出现了“快餐店”,以“三鲜面”、“炒蟮面”之类的美食招揽食客。
费老爱吃,如果递上一碗“三鲜面”或“炒蟮面”,他老人家一定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