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稿件

全国两会丨茅善玉:醉心艺术多面人生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1982年11月加入民盟。她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是当今沪剧界乃至上海戏曲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也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她从艺多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艺术奖项之多、奖级之高,在同类艺术人员中名列前茅。茅善玉以《一个明星的遭遇》在沪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又以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风靡沪上,蜚声海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明星和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灵气;唱腔圆润甜美,情深味浓。全国许多观众因茅善玉而看沪剧,因茅善玉而喜欢上沪剧。

作为演员的她

  “其实我是糊里糊涂走上唱沪剧的道路的。如果不是去报考,我的命运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了。”茅善玉眨眨眼,打开了她的话匣。虽然她从小喜欢文艺,但是当时年少的她并不真的清楚沪剧是什么,只知道是唱唱跳跳的工作,自己挺喜欢的。“那是在文革期间,家中有哥哥姐姐上山下乡,如果我能进沪剧院,那就好像捧到了金饭碗一样,可以帮父母分担生活的困难。当时想的就是那么简单。”茅善玉说。当负责招生的上海沪剧院老师问她,“上台唱戏你喜欢不喜欢?”她根本没有考虑什么就立刻回答说:“喜欢的呀!”经过一层层选拔,她真的就这样考上了。

  聪明、漂亮、嗓音甜美,这些条件对茅善玉来说都非常有利,但是她却遭遇了演员最忌讳的难题——怯场。她还记得自己出演《红灯记》时,一出场要高喊一声“爹!”但是自己却紧张得两个手心里都是汗,就是喊不出来。“临近毕业,我还是不能调整自己,心里非常着急。老师甚至说我这块料不对了,实在不行就只能改行。我很委屈,又有点不服气,心里更加着急。”茅善玉微微皱起眉头说,“我是做演员的,我不想改行!”

  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演出,她一定参加,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出演唱词不多的丫头,她也愿意。越是怯场她越是要上。除了考虑如何克服怯场的缺点,茅善玉当时并不懂得如何调嗓,唱高音很吃力,这也是她的一个很难克服的短处。后来有老师到团里教习发声、运气等等,那些知识和练习方法让她眼界大开,比如要学会用真假嗓转换,到了一定的高音时候要会用气,这些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特别花力气去学习和练习。

  就是在这段内心十分煎熬的日子里,她不仅直面自己的怯场,而且还为自己的前途另辟蹊径。她一直在盘算,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某个调子,是因为其有“味道”,那“味道”究竟是什么?自己的高音不如别人,是否能找到其他的发展方向,比如在韵味上多下点功夫?“我转过好几个老师,在比较摸索中寻找自己的出路。”茅善玉说。

  “毕业后,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角色,在《一个明星的遭遇》中扮演电影演员周璇,我非常珍视这个机遇。”由于周璇当年在上海非常有名,加上演出中还要演唱她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茅善玉压力非常大。那时只要醒着,她就打开留声机听周璇的声音,房间里摆满了周璇的照片,仔细琢磨她的神态举止、一颦一笑。她把自己像泡茶叶一样,天天浸泡在周璇的世界里。后来这部戏获得了广泛好评,而茅善玉也因为这部戏被观众所熟知。

  上世纪80年代,茅善玉连续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略有名气,心中也就开始有些骄傲。当时,她的老师及时告诫:“现在观众喜欢你,是因为喜欢你的表演;如果你还是原地踏步,观众就会慢慢疏远你。你必须要保持不断学习,善待观众,才能走得更远……”这些话她一直铭记在心中。

  2007年7月,茅善玉在沪剧新戏《瑞珏》中扮演女主角。作为主演,不仅唱段多、戏份重,十分辛苦劳累。演出前几天,她累得突然咽喉水肿,连着两晚靠打针控制病情,到了第三个演出日,她的嗓子完全失声了。在去医院的路上,她的心情特别沉重:“这么热的天,观众来一次剧场多不容易,如果让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怎么对得起观众?”于是我再三恳求医院想办法让我能登台。医院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加大口服激素剂量,采用静脉和咽喉部位注射的方法,最后总算没有影响到那天的演出。“虽然治疗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我很开心,作为一名演员,一定要对得起观众对你的期望,只有不让观众失望,观众才不会让你失望。”

作为院长的她

  2002年,茅善玉的工作重心逐渐从舞台表演转换到了上海沪剧院的管理上。“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当这个院长,我认为我是一名演员,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献给舞台。后来领导找我再三谈话,说现在沪剧的观众流失很厉害,沪剧需要传承弘扬,需要懂沪剧的人接过这根接力棒……”于是,茅善玉通过竞聘程序接下了上海沪剧院院长的工作。

  她刚上任时,正面临各地沪剧剧团大部分解散、小部分苦守的处境,人、财、物都非常紧缺。记得当时剧院正在筹划一台大戏《石榴裙下》,但是剧院连40万元的投资资金都凑不齐,最后她想到了向全院职工集资的方法。大家凭着对沪剧的热爱,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入股。“每每想起这事,我都挺感动,也挺后怕,万一搞砸了怎么办?后来,这部戏反响非常好,场场观众爆满,到了第11场,成本就全部收回了。”

  沪剧传承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紧缺。剧院演员队伍所有人加起来就二十几个人,而且演员年龄出现了断层。由于人数有限,只能排五、六个角色的小戏。茅善玉坦言人才缺乏是她当时最大的心病。“那时候我就在想,这样下去沪剧就完了,经典剧目长年没人传承,原创剧目也无人演,最后就会彻底消失。所以,我当时最着急的就是必须抓紧招收、培养新人。”

  在招生过程中又面临一个窘境,正宗的沪剧表演要用上海方言,之前沪剧院只招上海本地户口的学生,现在本地孩子对学沪剧兴趣不大,根本无生可招。于是她与教委多次沟通,最后教委同意可招外地学生。即便如此,2005年到2006年招生,也只有100多人报考,到了复试的时候只剩80多人了,远远没有她们当年几万小朋友同时报考的火热场景。最后,我们挑选了28个人进行培养。

  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孩子完全是零基础。比如,外地孩子一句上海话都不会讲,老师们只得先一字一句教上海话,直到这些孩子能流畅地说上海话,通过最起码的语言关。另外,声、台、形、表等都要学习。沪剧教学跟其他剧种一样,也是口传心授,一招一式要通过演员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表演。如今,这些孩子们都逐渐成熟,成了剧院主力。他们的到来,让剧院队伍整体年龄层往下降了很多,也让剧院充满了朝气。

  虽然剧院接班人的问题暂时得到了一些缓解,但茅善玉没敢懈怠,她清楚意识到还需要搭建好沪剧演员的年龄梯队。“2013年我们又招了一批小朋友,老、中、青、少每个年龄层的演员都有了,这样沪剧演员才不会断档,沪剧艺术的生命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为盟员的她

  除了投身艺术,作为民盟盟员,茅善玉积极参政议政,坚持为文艺建设建言献计。在担任民盟市委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茅善玉先后在多个领域,就涉及文艺繁荣及文艺院团生存与改革、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关注的问题提出或参与提案和建议,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她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演职人员经常送戏到社区里弄,送戏下乡下基层,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参加南京路广场“天天演”活动。她还亲自带队到浦东新区社会福利院为老人举行了专场演出,并由上海沪剧院和社会福利院签约精神文明共建单位,与部分孤老结成长期关爱敬老对子。因在开展社会关爱活动中表现突出,她本人被市福利协会授予“助老敬老积极推动者”称号。

  曾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身穿旗袍的茅善玉以一曲紫竹调赢得了莫扎特故乡的人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她看来,沪剧不是一个文物,而是一个时尚的剧种。“事实证明,东方人可以欣赏西方的交响芭蕾,西方人同样能够喜爱我们的民族戏曲。民族戏曲是有希望的。我们应该有信心。”

2017-11-20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