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稿件

民盟十二大代表蒋华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WDCM上传图片

  蒋华良从事药学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在药物设计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发展、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先导化合物和新靶标发现等研究中,取得了系统和创新的成果。

  他是国际著名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亚洲编辑部负责人及其他5个国际刊物的编委会成员。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任The IX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olinesterases共同主席,4次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JACS、JBC、JMB、Biophys. J.、J. Med.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原理及应用》;参加8本专著的编写;主持翻译J. Licinio和M.-L. Wong主编的《药物基因组学》;申请专利80多项;应邀为Nature Chemical Biology、Drug Discovery Today、Curr. Med. Chem.、Curr. Pharmcuet. Design等杂志撰写综述10篇。

  “蒋华良很忙,肯定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了解蒋华良的人都会这样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多种奖励的蒋华良有过很多次受访机会,但对名利看得很淡泊的他,都一一拒绝了。他的确忙,除了行政上的,更有业务上的,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2017年4月当选为民盟上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他是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专家组成员。

拼命三郎攻学业

  “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只有四个字‘拼命三郎’。”一位熟悉蒋华良的同事说。他的拼命,来自于他的成长经历,也来自于他的个性。

  从江苏武进乡间走过来的赤足少年,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家在宜兴,宜兴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自古崇尚教育,有教授之乡的美誉,出了很多名教授和院士。爱读书的姐姐和表姐对其也不无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从本科的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量子专业研究生,再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师从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进行药物研究,“勤奋”二字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

  1993年,药物所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安装后,蒋华良刻苦地进行课题研究。为了延长工作时间,蒋华良索性晚上睡在实验室。这一睡就是五年,直到1997年底他的爱人从常州调到上海。攻读博士期间,蒋华良没有节假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博士毕业时,蒋华良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

  蒋华良的家离药物所很近,他几乎以实验室为家,经常工作至深夜。

  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SARS。在国家危机关头,蒋华良领导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全面投入到寻找抗SARS药物的研究中。从4月20日到6月10日,蒋华良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带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进行抗SARS药物研究。为了获得抗SARS药物研究的样品,蒋华良与同事沈旭一起在12小时内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为了较快获得SARS重要蛋白质,蒋华良、沈旭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三昼夜。

  从个性而言,他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是蒋华良的人生座右铭。他对一件事情认真、对所有事情都会认真,而一天只有有限的24小时,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来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蒋华良对自己的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都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对身体状况多少有些影响,刚40岁出头的他,看起来有些像50多岁的人。

兼容并蓄展研究

  “蒋华良很开朗,他给我们讲笑话,我们都笑得不行了,他却是最后一个笑的人,很有点冷幽默。”“蒋华良会用英语唱沪剧、越剧,一点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科研人员的拘谨、沉闷或学究气。”几位同事对蒋华良的描述,也佐证了蒋华良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研究并不固步自封,而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各个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专业兼收并蓄。

  这,也与蒋华良的求学之路有些关联。读初一时的蒋华良阅读了许多科学家的传记。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经历,居里夫人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给蒋华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读了徐迟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蒋华良感受到了数学的美,陈景润在六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十年磨一剑”,摘取“数学皇冠”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了蒋华良的脑海里。年仅12岁的蒋华良立志要当数学家,并开始自学数学,计划能到大学学习数学或理论物理学。

  1983年蒋华良参加高考,虽然当时学生填写志愿的就业导向性没有现在严重,一心想学数学或理论物理的蒋华良,还是在中学老师劝说下改填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此举改变了蒋华良的人生历程。然而,从小爱好数学的习惯也给蒋华良今后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进入药物所后,蒋华良又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学习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有关知识。新药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化学、生物学、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也是学科新生长点的源泉。他应用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药物设计、药物靶标结构-功能关系、药物新靶标发现等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蒋华良还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整合优势队伍,打破学科界限。他领导的研究群体由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化学合成、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人员组成,建立了适应“基因组时代”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新药研究模式。他与所内10余个课题组在合作中组成创新团队开展有关研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向更高的目标进军。

  蒋华良的坦诚、直率、正直、大度嬴得了他人的尊重,使团队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他以他的言传身教诠释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简单却深刻的寓意。

  在成绩面前,蒋华良从来没有表现过一丝满足。“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是蒋华良科学研究的座右铭,他认为“成绩是过去的,科学家努力工作,才有未来”。

2017-11-20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