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稿件

复旦大学民盟盟员鲁伯埙科研工作连创佳绩:在亨廷顿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是多见于老年人的一类重大疾病,对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社会有着巨大影响。亨廷顿病,又称大舞蹈病或亨廷顿舞蹈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亨廷顿病持续渐进地造成特定大脑区域的神经元死亡,逐渐影响人体运动、认知及心理功能,具体表现为舞蹈样动作,随着病情进展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一般患者在中年(40至50岁)发病,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0年到20年,并最终导致患者提早死亡。

  目前,亨廷顿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没有任何能减缓疾病进程的药物。而目前仅有的能暂时抑制症状的药物起作用仅一两年。据流行病学研究估计,目前全球亨廷顿病的患者有几十万人,而致病基因携带者则可能高达数百万人。这些携带者绝大多数将会在步入中年后开始发病。

  复旦大学研究员、民盟盟员鲁伯埙,自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后就一直致力于亨廷顿病治疗药靶的研究工作。回国五年来以复旦为第一单位在《自然.神经生物学》等顶级期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12篇(总影响因子10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近日,鲁伯埙课题组在亨廷顿病研究领域又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两个月内连续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于《自然.化学生物学》(影响因子15.1)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15.6),揭示了亨廷病致病蛋白变异HTT(mHTT)的正反馈调控与“多态性”,并初步验证了亨廷顿病的两个激酶药靶。论文发表后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撰专文予以推荐报道,认为揭开了亨廷顿病的新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类似的研究思路,也可以用于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更常见的同类疾病的机制与治疗研究。

  亨廷顿病是由位于4号染色体的HTT基因发生变异所导致。变异基因产生了带有多聚谷氨酰胺的毒性蛋白变异HTT,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纹状体及大脑皮层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丧失,导致发病。鲁伯埙课题组针对疾病致病蛋白变异HTT的降解进行研究,发现激酶基因MAPK11及HIPK3可显著增加疾病蛋白水平。而另一方面,变异HTT蛋白则反过来又增强了MAPK11及HIPK3的活性,从而形成正反馈循环,可能导致了疾病蛋白随时间的积累,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利用药物阻断MAPK11或HIPK3,则可以有效降低疾病蛋白水平,可能可以从根本上减缓疾病进程,改善疾病。在另一项研究中,鲁伯埙课题组则揭示了致病蛋白mHTT存在多种构象,其中降解较慢的构象则毒性也较大。这从根本上揭示了疾病蛋白致病的原因,也为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切入点:鲁伯埙课题组已经展开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些化合物可以直接结合致病蛋白,使得其从降解较慢毒性较高的构象转化为降解较快毒性较低的构象,从而治疗疾病。

  鲁伯埙放弃了在美国已取得丰硕成果的神经兴奋性的基础研究,回国转向进行周期更慢、更加艰难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研究,其主要动因是为社会尽责。“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同时应为民生福祉做出贡献”,一句简单而质朴的言语,道出了鲁伯埙从事疾病研究的初心。除了科研工作,民盟盟员鲁伯埙还致力于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鲁伯埙为“知识分子“、”风信子”等微信平台撰写了多篇神经疾病相关的科普文章,在各地多次进行了亨廷顿病的科普讲座,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鲁伯埙也积极为亨廷顿病的病人康复、义诊等活动捐款。这与党的十九大倡导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念不谋而合。作为优秀民盟盟员的杰出代表,今年于中央社会主义大学接受了“双百人才“计划培训。深深地为能在高速发展的祖国工作感到幸运和自豪,并立志为祖国神经疾病的研究继续献出汗水和智慧。

2017-10-23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