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7 11:02 来源:民盟市委宣传部 作者:朱盈
有一颗星叫谈家桢星
朱盈
天上有一颗星叫谈家桢星。谈向东写道,《谈家桢与大学科研》的出版,是一种纪念,希望爷爷的在天之星,看到我这些年的努力,而含笑,而安慰,而自豪,而骄傲。他说,也许爷爷会激动得撒点流星雨呢。
作为谈家的长房嫡长孙谈向东,他心目中熟悉的谈家桢只是他和蔼可亲的爷爷,随便他如何调皮,都不会轻易责罚,他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是爷爷希望陪着自己终老的那个孩子。在谈向东也走入高等学府教书育人之后,又沿着爷爷的轨迹,加入了民盟。
2008年,复旦大学为谈家桢做百年庆典,在协助这次活动的过程中,谈向东方知,原来熟悉的爷爷与遗传学家谈家桢是这么的不一样。
此次通过出版《谈家桢与大学科研》的形式,将已然成文的《谈家桢传》素稿清样的部分内容,结合大量照片,补充了有关瓢虫、果蝇为实验材料的科研内容,丰富与加强了这个选题。本书主要回忆了
四年多的时间,《谈家桢传》的素稿清样已超过60万字,凝聚着谈向东扎扎实实的考证、核实、梳理,以及学习。为了写《谈家桢传》,工科出身的谈向东从头学起,先学文科,甚至请教了北大的教授,从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和内容选取方式开始着手。当然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命科学,谈向东将爷爷的每篇论文反复研读,如饥似渴地学习遗传学基本知识,其中仅一本引领我国遗传学五十年的教科书——谈家桢学生刘祖洞的《遗传学》就通读了四遍。谈向东回忆这些日以继夜的学习和研究,开玩笑说,自己的生命科学总算可以勉强算是“幼儿园本科毕业”了。谈向东对爷爷谈家桢的回顾与纪念,也是为国家生物学科、遗传学、生命科学的简史做一个小结,更是对新中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从某个角度的诠释。
写谈家桢的各类文章很多,但是谈向东希望有关爷爷的每件小事、每个观点都尽量真实。写到1958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亲切接见谈家桢、周谷城、赵超构三人时,不仅查证了三人自己回忆的见面时间,还从毛泽东的官方行程记录出发,转而求证准确的日期。在记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情形时,谈向东把谈家桢离开浙大的时间精确到小时,连当时谁喝了多少酒都一一考证。谈向东不是要把爷爷写成完美的人,而是用科研的精神要求自己,把真实的谈家桢、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各方的支持下,谈向东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不提,但是血脉的传承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认真地告诉我,每每回想自己被爷爷如此爱着,就感到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