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6 09:2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骏
宜居城市、生态新城、低碳发展,在描画郊区新城时,这样的理念已为上至决策者、下至老百姓所普遍接受。但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新城建设又往往偏重于房地产开发、工业项目引进和建筑景观等物质空间设计。
民盟盟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近日在回顾“十一五”上海郊区新城建设时作出上述评价。他在向市政协提交社会民意时表示,缺乏宏观政策指导和细致策略推进,导致郊区新城的生活功能不全、定居效果不明、对中心城的居民吸引力不大,这已成为郊区新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2010年初,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原则同意了 《关于加快推进上海新城规划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确定今后上海郊区将重点规划建设南桥、青浦、嘉定三座新城。“显然,如何制定恰当的郊区新城发展政策和规划措施,不仅有利于郊区新城、新市镇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优化上海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成完善的城镇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松说。
城市人口向郊区分流,新城不能只承载简单的居住功能。张松认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和鼓励位于中心城区的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区新城的有序疏解,如教育、科研功能,会展、交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非生产性功能。“这样既有利于中心城的机能减负,也可促进郊区新城功能的完善和提升;既可以为郊区新城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以促进中心城的人群到郊区新城安居乐业。”张松同时表示,这种疏解不应是简单的行政干预,而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促进城郊协调发展的科学引导。
对于随着轨交开通郊区新城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张松认为“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他说,如果郊区新城商品房价逼近中心城水准,那么郊区新城所谓“洼地”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此不仅中心城区的居民不可能向郊区新城疏散,而且还会导致郊区新城居民向中心城区“回流”,加剧新城“空城”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研究适合郊区新城发展的土地政策和规划控制途径,结合郊区大型社区的规划布局,形成富有人气的生活新城。
“形成真正有吸引力的宜居城区,不仅要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还要探索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营造社区文化。”张松提出,郊区新城中来自农村地区和外地的人员较多,社区文化网络、公共环境建设都需要通过制定、实施细致的配套政策措施来推动。政府需要通过城乡规划管理,控制引导商业开发项目形成有序的公共空间和人性化的社区环境,而不是让新城“大的地块、好的地段都由大腕开发公司掌控,最终形成的都是孤立的大院式楼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