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盟员自创 >> 稿件

关于尊重

  日前,在微信圈看到个短文,是个大体表达“何为尊重“的故事。故事说,某国总统带着小孙子在公园里散步,遇到一个乞丐向总统行礼,总统马上认真地还礼。小孙子不解地问:“爷爷,你为什么要还礼呢?他不过是个乞丐。”总统说:“作为一个总统,我绝对不能让乞丐比我更有礼貌。”

  乍看上去很有道理,一方行礼,一方还礼,互相尊重。问题出在哪里呢?

  表面上看,问题在孙子的话中,对于乞丐的蔑视,认为“乞丐配不上总统的还礼”。但是在总统言语之中,却出现了对乞丐身份的另一种蔑视以及对总统身份的自负——“我不能让乞丐比总统更有礼貌。”

  这种无意识的偏见其实早就有人做过研究,《盲点》的作者格林沃尔德和巴纳吉研究员及其“内隐工程”的同事们已经发现由于我们一生都受到媒体、教堂和学校等社会机构的规范,我们的内心都怀有无意识偏见,影响着我们对人们性格、能力和潜力的判断。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内隐偏见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无法避免的内隐偏见又由于其高度的隐蔽性,让我们一般很难去察觉。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于自身认知的批判式思考和真诚地尊重每一个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尊重那些你“第一反应”就贴上不良标签的人。

  我想,开头那个故事正是想讲诉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它遗漏了对于自身的认知批判。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孙子对于乞丐这种判断,是否来自于日常爷爷无意识偏见的表露?

  那么,这个故事是否就无药可救了呢?其实不然,把总统的话改一改就行了。

  “孩子,我是在向一个有礼貌的人还礼而已。”

2016-07-07 10:41 作者: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