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盟员自创 >> 稿件

志在建“桥”——读周星增《十年铸剑》有感

  民营企业家、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同志最近出了一本谈他“办学心路与感悟”的书:《十年铸剑》。我认真读过之后,心里充满了感动,对他的创业之路“志在建桥”的思想和实践,有了更深切、具体的理解,对这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温州人的个性有了更深刻,更充分的了解。古诗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十余年的交往和沟通,作为盟友,我们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增进。

  周星增同志是浙江温州乐清县人。他虽是农民的儿子,在温州这个出“各种生意人”的环境里,从小除了上学读书。“凡是能挣钱的活几乎都做过了”。这是一种锻炼,同时也体验了人生之艰辛。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获,坚持上学,“这才没有辍学”。大学毕业后,还成了一所大学的教师。在他面前,本已铺开了一条鲜花着锦的光明大道。如果顺理成章,他最后会成为某种专门家、教授或学者,一名粹然正宗的高级知识分子!

  然而,他异想天开,走了一条“异路”,显然不同于常规的路。

  周星增从小有个“梦”。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家乡小河上的石桥因看龙舟赛过往的人太多,“小桥不堪重负,突然倒塌,淹死了好多人”。他认识到“桥的作用:桥是帮助我们跨越障碍,克服困难、成功到达彼岸的重要工具”。其实桥分两类:一类是有形的桥、实体的桥;一类是无形的桥、抽象的桥。周母既为儿子当大学老师而自豪,但有一个愿望:“你要是真想孝敬我啊,就办一所大学,让孩子们都能读大学”。星增同志是个“孝子”,母亲的愿望也就成了儿子的梦想。于是造一座培养人材的学校就是架设一座通向成功之路的“天桥”。这一“遥远的梦”,渐渐变成离他越来越贴近的现实。“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星增决心等待。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提出的“促进民办教育”的内容,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用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的号召成了促使他下决心办大学的“东风”。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了。

  一个月之后,他变卖了温州自己所有的工厂与设备,联系几位商界同仁,决心到上海创业。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建桥学院”便在原南汇康桥地区脱颖而出。而且“当年建成,当年招生”,学院开始如期运作起来,并得到了各方的热诚支持。他请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先生题写了校名,请桥梁专家李国豪先生担任“名誉院长”。学院欣欣向荣地健康成长。由于浦东发展的需要,建桥学院现在已迁到临港地区,揭开新的一页。新校舍拔地而起,规模更大了,让人叹为观止。

  周星增是抱着“感恩”的心情来“创业”的。因此,他对“感恩”的理解很朴实、很全面,又很有思想。他管理“建桥”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心、回报、责任,其内心出发点便是一个“善”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他的创业达到了一种新颖又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许不少学校都会弘扬传统文化的某种精神,采取各种形式的举措。“建桥学院”从最初就把“雷锋”形象,雷锋精神贯穿到学校思想教育的各个方面,让雷锋成为学生的精神楷模,思想楷模和行动的榜样,那青年人成长的起点就高了。

  星增同志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他不仅在创建“建桥学院”管理学校工作方面,将民办大学办出水平和特色上有责任心,而且在社会活动上责任心也极强。“建桥学院”落户南汇,他本人民盟的组织关系随即也落实到南汇。不久,他就被同志们推选为副主委、民盟市委的副主委,还被选为市、县人民代表。他在慈善事业、扶贫工作,办希望小学等等实际工作中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县、市人代会上他经常畅所欲言,或提出很多有建设性有益的建议和提案,以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为人率真、待人诚恳、作风朴实,所以打交道推心置腹,够朋友范儿。他提到,做人“首先要有梦想”。但实现梦想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出来”,提出目标之后就要从日常小事做起,重视积累。他强调年青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珍惜生命,让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说到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实实在在这样去做的。他用十年的付出、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确证了他的诺言及实际行动的一致性。

  我读《十年铸剑》确实大受教益。在我这个耄耋老人看来,这是一本励志的书,是对希望踏上社会去创业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是一本提供榜样与经验的书。可惜,鄙人已“老迈年高”,要想“从头再来”,或追随他去创业,干一番与时代相匹配的事业,已属不切实际。但我用笔写下我的“荐语”,以期引起青年朋友们的关注或效仿。

  青少年朋友,找《十年铸剑》一书来认真读一读,对你的人生,对你的未来,一定会有大的好处的。

2016-07-07 10:40 作者:萧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