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盟员自创 >> 稿件

“520”前访台观感

  此次,应台湾大学、国立政治大学等单位邀请,在台湾“5·20”前访问台湾,与台湾同行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座谈,对台湾当下社会及政治生态有了一定了解,对“5.20”后两岸关系可能出现的变化有了一些真切的感受。

  经过深入交流,我们认为早在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与吴伯雄先生会面时提出的四点意见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仍应该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此行,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台湾朝野及知识界当下普遍存在一种社会焦虑。大家普遍认为,“520”之后,影响区域和平、两岸因素有如下几个面向,台湾会不会地动山摇也取决于此。

  第一是蔡英文的两岸论述。九二共识只是一个名词,蔡如果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不论是用什么方式表达,都会踩到大陆的红线。到目前为止,蔡英文提到九二精神、“宪政体制”等等都是在一中外围打圈圈,绿营内部普遍都不认为她会接受一中、反“独”,“520”就职演讲其实已经证明。

  第二是“立法院”的修法动作。民进党目前在“立院”占绝对优势,不论推什么法案都会过,国民党也不像昔日的民进党、台联党敢以霸占主席台、瘫痪议事等进行杯葛。可以预见“520”之后,民进党将有一系列法案大翻修,接下来,绿营主导的修法,若出现“两国论”条文,或直接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定位改变,纵使违宪修法无效,绿营若为满足深绿支持者,不断抛出“两国论”版草案满足“独派”,不论府院如何表达维持两岸和平的善意都没有用。

  第三是教科书的更改。陈水扁“执政”时代推动教科书去“中国化”,马英九上任后进行课纲微调修正一些回来,但挡不住民进党与“独派”压力,学生一度在“教育部”外面扎营长期抗争,马当局最后以开放学校自由选书为妥协,去“中国化”版本教科书仍占优势。民进党已酝酿上任后就要把马英九微调的课纲废掉,预计这也是“520”后马上会发生的冲突。民进党一旦把历史、地理教科书改成“一边一国”,这铁定是大事了。

  第四就是南海和东海的处理。民进党对外路线不同于马英九的“亲美、友日、和中”,直接排除中国大陆,争取台美日同盟,甚而联合美日抗中。民进党1月胜选后,台美、台日交流较过去更加绵密,美国继给台湾护照免签证,日前更进一步宣布给予电子快速通关,升高台美实质关系。这项快速通关的便利,美国目前仅提供给七国公民使用,包括英国、德国、荷兰、巴拿马、韩国、墨西哥及加拿大。美日拉拢台湾司马昭之心,未来当中美、中日产生磨擦,民进党“政府”一定与美日站在同一阵线。一般性事件也就罢了,若涉及领土、主权,蔡“政府”未谨慎处理将是台湾严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大家也对蔡英文团队的经济政策产生严重忧虑。众所周知,台湾是世界公认的发达经济体。台湾人口略多于2300万,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2015年台湾GDP为5200亿美元,在世界各单独关税区的排名中列第22位。

  台湾跻身发达经济体的“黄金时代”生成于上世纪后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威权体制下,台湾创造了约三十年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到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台湾经济逐渐减速。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经济在2001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不久又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再次出现负增长。2014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3.74%,势头看好,但2015年又降至0.85%,为近6年来最差表现。

  客观而言,在起飞式增长之后,台湾经济的宏观表现既不比其他经济体更好,也未必更差。不过由于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经济低迷所引起的社会焦虑显得更强烈一些。

  全球各发达经济体应对经济低迷的办法表现了大同小异的特点,台湾也不例外。一是加强对外经济关系,尽可能发挥禀赋优势。这个趋势大大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推动创新,开发新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主要进展表现为“新经济”的崛起,成为当代另一大经济景观。

  相比较而言,台湾不是上述两大趋势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而是一个适时进入大陆市场的比较成功的跟随者。应该看到,台商到大陆投资办厂,对中国大陆完善投资环境是有贡献的。然而巨大的经济回报,也给了最初到大陆经商、号称“敢死队员”的台商以巨大补偿。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市场对台湾维持经济增长的意义被显现出来。

  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台湾方面享有很多优惠政策,台湾商人充分地利用了香港对大陆市场的转口贸易优势。否则,以台湾的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看,它不可能与大陆形成约19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高居大陆主要贸易伙伴的第五位,把中国大陆与德、澳、英、法、意、俄等国的双边贸易额远远甩在后边。正是由于大陆市场的规模,台湾的机电产品才能以46%的份额,排名台湾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类,推动台湾在新经济的全球产业链条中取得了一个理想的位置。

  2014年台湾地区的货物贸易总额为5686亿美元,同年两岸经贸总额1983亿美元,在其中占比高达34%。其中大陆向台湾出口463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520亿美元,台湾从中获得了1058亿美元的顺差。2015年大陆对台出口449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436亿美元,台湾再从中获得顺差987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顺差意味着,台湾经济在面对日本的约250亿美元、沙特约1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时,感到不那么可怕。

  目前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受到《两岸贸易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支持,但该协议远未能充分发挥两岸经济合作的潜力。台湾地区的服务业有一定优势,其产值占岛内GDP近七成,从业人口占近六成,符合发达经济体的一般特征。然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列全球第27位,并且台湾对新加坡(18位)、韩国(12位)、香港(16位)与大陆市场的关系了如指掌。

  两岸于2013年6月在上海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大陆对台开放市场共计80多条,台湾对大陆开放仅64条。该协议原本对台湾经济利好,但第二年春天在台湾被冻结搁置,投资协议的达成更遥遥无期。台湾经济去年的低迷状况迄今并未改善,社会焦虑十分明显。

  双方学者都认为,“520”后,两岸官方交流将出现困难,越是在这个困难时刻, 民间学术交流的作用尤显重要。随着“5·20”后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民间文化交流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事实反复证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但由于过去60多年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如何从文化认同和制度设计的不同层面去寻找各自社会文化中的合理性、普适性, 最终形成最大公约数的民族和解,是两岸交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过去60多年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媒介,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因素受到影响。彼此都没有从文明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普适性,反而造成某些不必要的、新的隔阂于误会,这是很遗憾的。这其中问题固然很多,但深层的问题还是两岸文化的差异,缺失的是彼此的文化认同和了解。如果不在文化认同上下功夫,今后两岸间交流中不理解、不信任的社会情绪就会进一步发酵、升温,这是海峡两岸民间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文化认同。

  两岸学者在交流中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台湾“课纲”及教科书的更改,陈水扁“执政”时代推动教科书去“中国化”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认同感正因教科书的引领而不断弱化,“天然独”比例在增加,这些都需要知识界牵头做许多文化认同的工作(如共同为两岸青少年编写历史教科书等),需要两岸知识界共同去应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

2016-07-07 10:33 作者: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