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盟员自创 >> 稿件

共产党呼吁“民主、团结、和平、统一”的主张顺应民意

  选择在老北站的一个地点来纪念“六二三”事件70周年很有意义。今年是建党九十五周年,下面主要跟大家交流中共上海党组织在事件当中的整个运作及背景。

  “六二三”事件分两个层次,一个南京下关,一个就是上海北站一带。上海当时还把它表述为“六二三”反战大会,它是一个送的过程,所以算是一个起点。这件事从抗战胜利双十协定的签订来看,是强烈地表达出共产党在反对内战方面的诚意和它代表的一种民意。事实上解放战争最后是以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共产党在大陆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为终结。从初衷来说共产党并不想打这一场战争,这一点从很多细节就可以展示出来。当时中共中央已经在淮安确定召开政协,毛泽东已做好到南京去任职的准备,他又说南京太热,当然这个热可能有政治意味,他不想挨蒋介石太近,不愿意把党中央迁到南京,他愿意在淮安找一个地方。当时地方都找好了,离南京也相对比较近,离苏北的根据地、解放区不远,也是有一定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部署迁址准备的同时,另外共产党军队已经开始疏散他的兵源,在双十协定签订之后到短期内已经做了两轮的遣散活动,即把老弱的兵源遣散了,且力度是相当大的,大概两轮之后就生下了三分之一,我不是军事专家,这是依据有关资料。这事实上也表达了共产党对未来的设想并不是要靠打来取得胜利,它确实是想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但是最终摩擦不断,导致军事斗争成为了首选的方案。如果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可以考虑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为什么一定要采取武力来解决国共之间长期的政治斗争呢?因为蒋介石你也不能说他是没有战略意图的人,他事实上也是比较善于用政治方式来解决战略问题的一个政治家。但是从他的立场来考虑,蒋介石有反共倾向,他跟共产党的积怨是很深的,这一点你看他的日记就可以体会到。他反共不是最早,但他是反共最坚决的,他不愿意国共合作,觉得这种党内合作方式对国民党的伤害很大,所以他不愿意,从开始的和平分共到后来的武力清共,既是最早对共产党下手的,也是反共走在最前的,通过反共来凝聚他的政治实力。虽然在抗战时期经过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他的防范心理和反共的情绪很早就暴露出来了。抗战之后他对时局、对国民党的形势进行了过高的估计。现在有美国军事专家分析时认为,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国民党已经不具备向解放军进行决胜的实力,他对自己的实力是估计过高了。

  国民党对民意的认识也是不足的,“六二三”反战大会从共产党角度来梳理是组织作为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从民心所在来说这就是大势所趋。如果讲“六二三”事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1946年4—5月东北战事的升级,当时国民党也在利用民众心理,趁东北苏军军纪较乱时出现的几件事,在国内掀起反苏运动,这也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政治斗争善于打的牌是爱国牌,大家都知道中共是有国际背景的,共产主义运动本身是一个世界现象,苏联是它最坚强的盟友,共产国际还是其上级领导,因为关系微妙,苏联决策错误时共产党也会被拖到不利的一面,这个时候国民党往往可以在民心上取得一定的优势,因此共产党是需要组织各界支持维护和平的请愿活动来争取民意。和平请愿活动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组织发动,它通过各条线成立了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简成“上团联”,同时通过学委、工委、教委把反内战的签名活动和反战活动进行一个预热式的发动。二是舆论主导方面,因为在四五月份两党达成了一个短暂的休战期,这种情况下民主党派已经向两党同时发出了关于长期停战的呼吁,国民党的反应相当的消极,而周恩来迅速做出回应。同时共产党掌控的和能影响的报刊对国民党相关的政策也进行了舆论上的反击,主要是国民党为了进一步扩大内战,在稳定后方的情况下推出了警管区制,就是说警察可以在不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可以随意入户进行搜查,这件事也被抓住做了一个舆论上的反击。三是“六二三”事实上是中共中央做出的一个策划,有潘汉年和刘少文传达到上海党组织,由上海党组织来组织,并协同各民主党派来开展的,这件事从中共党史来说,事实上请愿活动早就有的,在“9.18”事变之后上海的学生包括工人曾经到南京请过三次愿,当时规模还要大,不是以代表的形式,有一点群体冲击的感觉,所以在第三次遭到镇压,发生了“珍珠桥事件”惨案。如果说“9.18”之后的三次情愿某种程度上共产党发动的力度还不是很大,都是自发性的,群众的主导更强烈一点,这一次共产党在其中的运作的轨迹则更加明显,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加上上团联、上海争取和平学生联合会等外围组织进行推选代表,动员广大群众到北火车站送行,送行之后的示威游行等,事先周恩来还同民进的马叙伦进行过这方面的交谈。

  “六二三”反战请愿体现了民意不可欺,国民党到1946年的时候开始煽动所谓的民意,他们也组织了相关的群众游行,包括下关惨案。共产党很大一部分是在顺势而为,共产党在政策比较符合民意的时候往往是能够取胜的。最后总结出一个经验,一个很好的政治经验,即当时提出的积极联络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民主、团结、和平、统一的口号现在并不过时,这是我们回顾这个事件所想到的,这是值得我们去纪念和吸取的,也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2016-07-07 10:16 作者:吴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