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盟员写真 >> 稿件

全国两会丨顾祥林:坚信努力的意义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当老师的想法,从小就有。妈妈当老师,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候总觉得老师什么都懂。”生于1963年的顾祥林,如今作为同济大学副校长,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当老师是我的梦想,所以一直努力坚持,如今梦想成真,也算成功了。”通过努力奋斗能够实现梦想,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在顾祥林看来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儿。对于工作、生活,他坚信只要尽个人努力,必有所获。

  在学生眼中,顾祥林是一个对土木专业充满热爱、上课激情澎湃的老师。同济的贴吧里,看到学生调侃他“讲课时头发都在抖”、“感觉萌萌哒”;更有专业论坛和网站发布他的公开课视频,并评价:“同济大学顾祥林老师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绝对颠覆你大学时对该课程的认知”。采访中,顾老师却笑言,能和土木结缘也是纯属偶然。77年恢复高考后,认清学习重要性的学生们开始努力复习争取进入大学深造,顾祥林当时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当时身在安徽农村中学的他发现,学校的师资实在不足以满足学习需求。就在这关键时刻,上海的亲戚寄来了一套12本的数理化高考复习提纲,正是凭借这套提纲和自身的努力,经过一年半的复习,顾祥林参加了第三届的高考。“那时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刚刚开始流行,我化学成绩很好,于是报了中科大少年班,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精进。”言及这段往事,顾祥林诙谐地笑了笑,“可惜后来没考好,就去了合肥工业大学,被分到了工业与民业建筑系。一开始以为不就是砌砖建房子,有啥好学的,后来学进去发现很有趣,于是就在这个专业扎根了。”

  大学毕业后,顾祥林在武汉工作了两年,但始终心怀教师梦的他仍然想追求人生理想。于是在1985年,他考进了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攻读硕士。1988年,结束了硕士学习后的他如愿以偿留校任教,当上了老师。到了1992年,感觉到要继续深造的他又再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攻读博士……到1998年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时,他已经是副教授的身份了。

  “到美国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高。更是把当时美国大学制度研究个遍,为后来学科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美国短短两年交流期间,他不仅完成了三篇SCI论文,更是对美国公立、私立大学的选材、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对于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的一些具体做法,当时国内都还比较陌生,所以后来回国主要在这些方面对院系进行了改革。”归国后的顾祥林,先后担任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2016年又出任同济副校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2011年申报‘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试点学院’,其实是一次突破。土木工程学院是同济大学传统优势学院,办学历史久、学科实力强、师资水平高。但同时,也存在教师队伍体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顾祥林认为,培养好学生,吸引好教师,创建好机制,才能建造强大的学科和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培养好学生的范畴内,要以个人兴趣和专业潜质为导向选好苗子,兼顾个性化培养。他积极调整现有机构,搭建教师流动平台;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改进终身教职资格路径制”,从而吸引优秀国际师资,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让本身就底蕴深厚的同济土木学院更加如虎添翼,也在“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迈向世界一流”方面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创造经验、做出了示范。

  为了与国际接轨,顾祥林还牵头编撰了一本混凝土结构的英文教材。从2006年起,历经十年的努力,终成其器。最初编撰的起因是为了让国内学生能有持续学习英语的动力,同时也让国际留学生也能够更简单地融入学科学习。然而编撰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各国的土木工程准则都各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顾祥林不仅仅编撰了相关的学科内容和中国方面的准则,还介绍了当今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书之后,这本教材不仅仅承担了教学的任务,更成为了一面中国土木工程学科面向世界的窗口。

  “我94年加入的民盟,同济当时盟组织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传统——李国豪、江景波先生这些土木系的大牌都是民盟盟员。”顾祥林坦言先辈的精神是他加入民盟的主要动力,“我能认识同济、到同济来读书,主要就是因为李国豪先生。”盟里前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和学校建设事业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顾祥林,本身科研和教学任务繁忙的他抽出时间来积极参加盟组织的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民盟历史,并深深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在他看来,组织发展要以信仰为驱动,而民盟的先辈们,就是信仰的旗帜。“通过实务事迹来吸引盟员,不断发展壮大组织”是他历任同济大学盟组织副主委、主委的一以贯之的信条。他平时严于律己、团结盟员,在他眼里,盟务和工作并没有主副业之分,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多的安排组织活动,让盟员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让组织有凝聚力。

  采访之余,无意扫了一眼顾老师的书架,便被上面的《全球通史》、《通识教育》和《正义论》所吸引。聊及此事,顾老师认真地说:“大学教育,一定要通识。当初蔡元培先生他们的这个观点,在今天尤其重要。大学与专科学校不同,本科生一定要在‘通’的基础上再‘专’。”《正义论》也是为了他近年来开的“工程伦理课”作理论铺垫。在他看来,学生们除了在这里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成长。

  接手学校工作后几乎没有业余时间的顾老师,依然坚持着大学时代的爱好——书法。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他自己手书的“土承天下,木载苍穹”,方正有力。当问及如何坚持爱好时,顾老师笑呵呵的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字迹端正干净。“因为没有时间,所以就抓住一切机会来练字,比如记笔记的时候练习,一举两得。”也许正是这种渗透于生活、工作之间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坚持,才让顾祥林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接过民盟先辈们的旗帜,在教育者的路上怀着一颗知识分子最质朴的初心,砥砺前行。

2017-11-20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