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举行,共有6个项目获得陈嘉庚科学奖,6位青年科学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其中,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民盟中科院上海分院主委吴蓓丽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奖励,其前身为陈嘉庚奖。2003年,中科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以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又设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这两个奖都按学科分设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可以空缺。
吴蓓丽,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2006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取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国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吴蓓丽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开展基于其结构的药物研发。吴蓓丽带领其研究团队于短期内成功解析了8种重要GPCR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阐明了不同受体蛋白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模式,揭示了不同类型GPCR对细胞信号的识别和调控机制,为深入理解GPCR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极大促进了针对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体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近五年,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上发表9篇研究论文,其中通讯作者6篇。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资助,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和“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多个奖项。
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多成绩?吴蓓丽说,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就拿最近这一年在《自然》发表的3篇文章来说,每个课题都做了三四年时间。“上海药物所有很好的科研氛围,我能强烈感受到大家研发新药的那股劲头。”吴蓓丽说。目前超过40%的上市药物以GPCR为作用靶点,但这一领域的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阐释清楚,这也深深地吸引着吴蓓丽,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基础研究能够促进药物研发。“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随着研究的深入,GPCR不断给人惊喜,我也越做越觉得有趣。”
作为民盟中科院上海分院主委,吴蓓丽也深感重任在肩。在前不久民盟市委举办的纪念“五一口号”发布七十周年座谈会上,吴蓓丽表示,科技工作者是民盟的一支主要力量,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前辈们淡薄名利、甘于寂寞、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伟大精神流传至今。“新的时代也对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中国正进入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我们一定会继续传承老一辈民盟先贤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认清我们的时代责任,把个人追求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紧紧围绕国家长远发展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紧盯国际科技前沿的创新课题,开展科研攻关,争取一流成果,为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吴蓓丽说。
2018-06-05 10:11 作者:左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