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稿件

首届民盟上海基础教育论坛发言摘选

  关于落实高考改革方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民盟黄浦区委

  2014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陆续出台,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十三五”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大背景下,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积极应对?

  一、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新方案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次高考新政是用高考变革倒逼整个基础教育变革,倒逼高中教育的育人理念和课程改革,也是在倒逼高中教育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变革。调研中发现部分校长和教师对整个改革方案的认识和了解尚存在不足,对新方案的措施举措尚存在不理解或误解现象,势必影响改革方案的推进效果。

  (二)高中学校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改革需要高中学校创新更多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经历;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需要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这一系列的挑战需要高中学校有效构建课程体系,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当前部分高中学校在课程创新和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尚存在不平衡现象,难以满足改革方案的需求。

  (三)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对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师资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必然引发学校管理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课表安排、师资安排、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学研究、学生评价、考试管理、教学评估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大幅度地变动,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管理有待进一步跟进

  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较大困难,其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极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因此,推进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使之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需要推进配套管理机制和平台建设,增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

  二、对推进高考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机制,推进改革理念的认识和深化

  1、建立宣传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学校、教师、家长、社区传递高考改革的价值观,改变传统认识和错误观念,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需要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以“对付考试”的套路,在新方案的框架下,让学生重新落入刻板的课程安排俗套,进行貌似自主的选择。

  2、建立分享机制。高中改革和高考改革是一个互为促进、良性互动的过。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组织倡导,建立分享机制,促进改革经验交流,智慧分享;促进各校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促进高考改革在良性互动中发展。

  3、建立培训机制。目前,不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身专业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高考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因此,区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推进课程的多样化设计和分层走班教学的科学组织和开展。

  (二)推动课程系统设计,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1、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引领全区学校主动开展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引导学校推进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多样化建设,构建丰富多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引导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2、推进区域特色课程的共建共享。统整区内各类学校特色课程资源,拓宽区域课程开发渠道;梳理区域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提炼区域创新实验课程资源,打破校际壁垒,满足学生创新实践课程需要;整合区域创新实验室课程资源,切实满足学生研究性课程学习需要;借力区域大学科研院所力量,建立区本特色课程群,满足区域学生多元发展需要。

  3、推进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师资资源合理有效分配,探索区域内紧缺学科教师和特色课程教师“柔性流动”,即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置换、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室、设备、场地等都不足以应对选课走班的要求,探索区域内特色课程的“走校教学”,实行课程资源合作共享。

  (三)加强教学管理研究,提升教学改革质量

  1、强化基于标准的教学管理研究。引导学校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管理研究,细化标准,聚焦评价,倒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目前市教委针对高考改革已对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要引导高中各校顺应高考改革的要求,根据校情和学情做好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研究。

  2、强化分层走班教学管理研究。“选课走班制”在目前探索中仍面临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师资、资源、经费等方面的现实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校要设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分层升降方案,合理安排教师、教室和课表编排,降低管理难度等,提升实践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教室、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

  3、强化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管理研究。关注学生学习研究,梳理与推广“基于学生学习”的系列研究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转型;推进基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学习模式和方法研究,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开展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策略研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四)建立管理平台,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1、建立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市信息管理平台和区“十三五”构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全面记录学生在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创新实践、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发展,并形成数字化档案记录,发挥其在学生素质评价上的独特优势。

  2、建立学生生涯指导平台。要引导高中学校组建学生成长导师团队,建立学生生涯指导平台,指导学生及早做好自主学习目标和规划,学会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提高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能力。将“生涯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有机融合和渗透,帮助学生对职业认知、对自身认知,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3、建立家校社资源互动平台。高考新政带来的“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体系的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推进,改变了传统行政班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建立家校社资源互动平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整合资源,探索高效多元的沟通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2015-12-31 14:28 作者:郑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