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09:26 作者:胡苏云
无论是从发达国家养老事业发展趋势看,还是我国已经确立的养老发展策略看,社区居家养老都将是老年人的首选。随着老龄化进程,个人身体思维功能的弱化虽然不可避免,但如何从社会环境上支持老年人生活独立、功能维系和社会融入却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鼓励的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以及老年宜居城市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前瞻理念支撑下的行动方案。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对此已经有所呼应,2013年颁布了《上海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试行)》,2014年又推出《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目前上海是全国开展创建“老年友好城市(城区)”和“老年宜居社区”试点最多的城市,有40个社区首批开展探索 ,杨浦、长宁、浦东新区等区已先后列入国家级“老年友好城区”试点地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感到老年宜居城市和城区离我们还很遥远,已经颁布的导则和意见落地进展缓慢,在日常生活中,不利老年宜居的因素比比皆是,而且继续在受到忽略和轻视,在十三五期间需要着力扭转。
1、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应该上升到全市超前部署和落实层面,着力推进。
如今虽然有导则和指导意见,虽然在前期形成中也有多部门参与,但由于是民政局老龄办的文件,在执行中不受重视,沦为可有可无的选项,因此进展缓慢。十三五期间,如果由市主要领导领衔推行,落实的局面将会有好转。
2、利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进入区县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阶段时机,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的理念、内涵和要素融入其中,真正做到让其在新的建设工程项目中落地。
3、积极传播老年宜居城市和社区建设的理念和方案,并广泛动员,发动社会力量,找出目前公共设施中老年不宜居细节,集思广益取得对策后加以纠正。
虽然在《上海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试行)》中对户外环境和设施(环境和绿地、公共休息区、步行通道、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和出行(交通人行道人行道、交通出行布局、公共交通设施、交通运营设施以及公共交通信息)都有具体指导,但还不够全面细致,成效不显著。
以上海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站为例,导则只涉及一条“轨交站应设无障碍通道,至少一个出入口设轮椅升降设备 ”,这条只考虑了行走功能丧失的老年人,而没有考虑更多的老人是行动不便和眼神不好。上海一些较早建设的轨交站点进出站只有楼梯没有自动扶梯,如1、3号线(中山公园站,黄陂路站等,不胜列举),给老年人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下雨天,地面铺设材料没有顾及天雨路滑,老人行走极易滑到,以致很容易影响老人今后的基本生活功能。再如,在站内部楼梯下行进候车站台时,是看不到乘车方向指示的,只有下行到很下面才能看到,当不太乘地铁的老人急于辨别选择时,在电梯上容易导致危险动作,影响其站立。再如,出站时广播的该站附近场所信息,往往是些广告商的办公信息,而不是通常人们需要去的公共场所的信息;在站外又没有显示左右方向分别是什么路的标注,往往让需要选择换乘公交和不行的老人一头雾水。
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并非要高大上,而是要切切实实以老人为本、以积极老龄化为目标落地结果。在十三五期间,从高层布局,从细节出发,既结合新的城市规划加以推进落实,又要努力纠正目前比比皆是的不宜居因素,可以和推行绿色出行公交出行相结合,在轨道交通站点、公共交通站点落实老年宜居城市建设。
(胡苏云: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