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稿件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规划建言谋策

2015-11-12 09:24 作者:郑惠强

  编者按: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迫切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实践。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其中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上海要实现“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和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既要符合国家战略,又要结合地方实际。目前上海“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今年本市各级相关部门纷纷启动了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研讨和编制工作。民盟市委也通过座谈和研讨等形式,热切关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盟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不少来自政府、学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规划的编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期盟讯为此特辟专栏,邀请盟内专家学者,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出发,发挥民盟的智力优势,共同探讨和建言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郑惠强:

  以创新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时期,就业对于经济增长、国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决定性意义将进一步凸显。据人社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维持在2500万,其中有一千万人左右为登记失业人员,其余基本上是以高校的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青年就业人员尤其是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而高校毕业生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双创”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从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如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打造创业孵化器、建设众创空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同时,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的渗透改造,以及一些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持续兴起,也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好机遇。

  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愿明显增加,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困扰。比如,难以发挥专业优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并不熟悉的热门行业或没有市场基础的创业项目,所学专业知识很难发挥作用。又如,市场竞争不公平。创业企业在竞争中往往被“歧视”,在产品或服务质量相当情况下,仅仅由于“出身”问题而难以被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认可。再如,政策法律支持不足。初创时企业资源较为匮乏,很难满足政策支持所要求的条件。此外,由于法律法规经验不足,创业企业在申请专利、签订合同时往往容易蒙受损失。

  青年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全社会都应该为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鼓劲加油,支持青年人投身创业创新实践,一展才华,创业致富。而当前,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各方面都该为他们助一臂之力,支持他们“敢为人先”,走稳走好创业步伐,努力实现青春梦想。

  一、推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高校要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全覆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注重打造知识完整链条。整合教务、就业、产业等资源,充分依托社会培训力量,建立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关注创新意识以及创业实务、试验、能力等重要环节,为在校学生打造从产生创新创业想法到掌握相关实践知识的“闭环”。

  ——注重提供实践引导支持。通过设立引导性学分、选修课程、专业学位等方式,实现一、二课堂有效联动。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场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推动课堂创新向创业实践延伸。

  ——注重探索相关扶持政策。在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在校学生“在读创业”。如,同济大学尝试改革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面向校内招收正在创业的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推进“学时、学分、学位、学历”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工作量”的“四学一量”改革,实现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融合;通过投资建设同济创业谷、弥补高校创新创业链条缺失的环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举措,构建一整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型创业企业成长的市场环境

  各级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做好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开发针对该类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解决初创期“资金难”问题。

  ――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适当向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倾斜,帮助解决初创期“销售难”问题。

  ――完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对该类企业的政策和法律实务培训,使其学会用法律保护智力成果。

  三、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政策扶持

  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企业创立前,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资格审查和办理流程。试行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前备案和事中事后监管,降低企业创立的时间成本。

  在企业孵化期,发挥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创新型创业项目发展壮大,扶持创业者顺利度过孵化期。

  在企业成长期,政府可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并且与高校、科技园区联合搭建平台,推进扶持政策真正落地,为青年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郑惠强:全国政协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本文被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三次常委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