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09:01 作者:安琦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年,上海正全力以赴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之关键是人才建设。为此,上海已制定吸引国内外人才的各种激励政策。因为只有有了人才,才可能进行创新,人才是上海能否实现全球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的根本。
上海一方面要搞好人才引进,吸引大量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创新建设,同时也应该注意对现有人才的使用。上海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属高校,目前上海有高等院校67所,其中部属院校10所,在校专任教师4万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近7千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1万7千人。这是一个十分巨大、专业齐全的人才库,如果能将这部分人才有效利用起来,将极大地助推上海构建全球创新中心的步伐。
但也应看到上海高校人才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人才使用不均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譬如:(1)一部分教师由于获得了某种人才标签,或争取项目的能力较强,科研项目较多,每天很忙碌;(2)总体而言,高校里大部分教师主要工作是上课,但上课之余一些教师的科研任务不足,形成严重的智力资源浪费;(3)教师与企业的合作的层次不高,多以企业提出问题,教师负责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技术含量低,研究成果很难形成技术突破;(4)一些教师无法按照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持续做研究,也无法形成持久的研究方向,这样就导致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难以在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上得到提升。
上海高校教师智力资源无法充分挖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科研项目的分配不均,导致大量教师没有足够的科研任务。看看现在的科研分配模式,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竞争,往往都是有条件限制的,比如人才标签限制、年龄限制、海外留学背景限制、职称限制、学校申报名额限制等等。在这些限制之下,一旦过了四十岁,就少有什么项目可以申请,到了五十岁,就只能申报自然科学基金了。这样一种限制多端的科研项目分配模式正制约着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科研工作无法做到人人平等,乃至出现在大学里有很多人几乎没有科研好做,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目前上海高校教师智力资源无法充分挖掘的另一个原因是容易导致功利主义的人才评价体系。近年来,国内高校为加速学术人才培养,快速促进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先是长江学者计划,紧接着出现了多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仅以名山秀水命名的学者就有38项之多,包括黄河学者、泰山学者、浦江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等,上海的高校难出其右。这些人才计划在吸纳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一些人为了获得某些人才标签,拉关系,找门路,甚至弄虚作假,破坏了高校的科研生态。
第三,目前上海高校教师智力资源无法充分挖掘的再一个原因是科研个体户现象盛行。现在大学的科研基本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只要能拉到高级别的项目、大额的经费,就是老板,具有支配经费的权利,可以在手下聚拢一批人打工,就像是一个小型的个体企业。有的人拉到的项目不够大,就只能自己带几个学生,就更像是个体户了。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经费、获奖、论文,看看他们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往往是“虚虚实实”。有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弄到大量的经费,甚至不知该怎么花掉。但也有一些教师因科研经费不足,甚至连基本的科研活动都无法开展,导致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目前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教师的智力资源无法充分挖掘的主要原因。当然,国内其他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特别是目前要大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面对这些问题,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在上海高校建立实事求是的科研经费分配、人才评价和科研管理模式,调动起广大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效率,切实服务于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
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和采取措施:
一是充分认识上海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负责科技创新工作的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挖掘高校教师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构建全球创新科技中心的有生力量,在政策的制定上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是强化科研项目的分配过程(立项、申报、评审)的公平性。尽可能地减少申报限制(比如人才标签限制、年龄限制、职称限制、留学背景限制、单位申报名额限制等),对于那些科研项目过于集中的教师应该有所限制,让那些科研项目几乎没有的教师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让更多的高校教师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中,挖掘他们的智力资源,共同为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三是让那些不善争取项目的教师有事干。每个高校应该对现有的本校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关心和了解,对于那些不善于争取项目的教师,主动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有计划地安排这些教师参与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激发他们的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或者由单位出资提供科研条件,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创造出服务于这个城市的科技成果。
四是采取措施净化高校科研氛围。应改变目前“学而优则富、则资源、则仕、则地位的”大学环境,尽可能淡化各种人才标签,让广大教师的心沉静下来,回归到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本来状态,促使大家扎扎实实的做科研和教学。
五是想办法避免科研个体户现象。高校应采取措施,构建研究方向支撑下的研究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在所属的研究领域里进行科研活动,保证基本的科研经费支持。尽量减少竞争性科研项目的比例,让教授们能够沉下心来,瞄准国家的实际需求、瞄准国际前沿,踏踏实实的开展研究,而不是什么有钱就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能够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使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六是改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淡化人才标签、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发表论文等指标评价权重,代之以学术成果的质量、学术成果的应用效果、学术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学术成果的潜在价值和意义,避免虚夸的评价,促进教师踏踏实实的做真实的科研。在较大幅度提升教师收入的前提下,逐步斩断科研获利的所有渠道,让科研回归纯净和崇高,而不是简单谋求个人利益的渠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上海高校的教师智力资源,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才能有效率,才能形成延续性的研究,才能最终产生创新性的高水平成果,也才能真正服务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