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09:25 作者:刘民钢
在上海制定新的五年规划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必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科创中心的建设,人才是第一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在谈到科技创新时指出的:“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再次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这些讲话对上海未来科创中心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集聚一流的创新人才,其来源不外两途:一是引进,二是培养。
引进人才,要创造人才愿意服务上海的环境。第一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第二要让人才觉得才有所值,这样才能使上海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磁极。上海目前给予高端科研人才的待遇太低。我们以香港的比较为例。香港的生活成本很高,应该说人才引进的基本环境并不好。截至2012年7月中,香港住宅均价约为5.5万元/平方米,而2012年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25万元/平方米。捷克一家网站2013年发表《2012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报告,该指数以布拉格为基准。从公布的其中的106个城市来看,挪威首都奥斯陆以生活成本指数位居第一,香港排名第8,而上海排名第52。可以看出,香港的生活成本比上海高很多。但是,香港非常注重创设吸引人才的优良的小环境。它通过优厚的薪酬待遇(香港教授待遇超过日本)和医疗福利,良好的国际化环境(香港高校除香港中文大学外均以英语授课),成为全世界优秀学者向往的工作地。和香港相比,上海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在这些方面对国外学者(甚至国内学者)都缺乏吸引力。
因此我们建议,上海应考虑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步地提高科研人才的待遇,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的磁极。有目标、有计划地引进适合上海未来科技主要发展的高端人才,在重点学科发展领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切忌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草率制定人才引进的数量指标,造成只追求数量的盲目引进。
再说人才培养,首先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目前说,高校应改革和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地。高端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规律。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内在规律。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发表《耶鲁报告》肯定以古典学科为主的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后来美国高端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美国很多优秀高校都注重营造合适的氛围,让优秀人才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香港的一流高校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以香港大学为例,港大的本科人才培养(包括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很注意多学科和双学位的培养。这些双学位专业的设立,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在本地高校中,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吸引、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人才。同时,构造合理的机制,培养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现在上海基础教育和高中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能力极佳,PISA考试的成绩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学生到了中国的大学就落后于国外的大学生了呢?因为中国的学校注重传授知识,而国外的学校则是注重开发智慧。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薄弱,和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很有关系。而中国学生的学习模式与考试的要求又有直接的联系。从小学到大学,考试就是一分一分地考知识点,很少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发能力。过分强调了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任何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要培养学生屡败屡战的精神。现在的社会缺乏一种输得起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在少年儿童阶段,连一分都输不起。学生99分都不满足。上海应充分利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从小学开始改革学习和考试内容和模式,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社会也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创造一种创新的文化环境,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只有这样,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才能具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上海党政领导的具体引领下,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探索努力,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刘民钢: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