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园地 >> 稿件

“一带一路”战略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重大机遇

2015-06-10 14:03 作者:韩汉君

  “一带一路”战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推进国际化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步骤,其内容以经济为核心,涵盖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等领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些地方执行项目和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项目,将使用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计价和支付货币。“一带一路”战略带来更多的资本投资项目,催生新一轮金融需求,这些大规模资本项目的大部分资金融通,将会通过人民币来进行。显然,“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激发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又反过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向纵深顺利推进。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重大机遇,有助于在这一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中形成“人民币区”。

  一、人民币国际化破解发展中国家“货币原罪”困扰

  所谓“货币原罪”是指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核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带来困扰。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储蓄不足以满足其投资快速增长的需要,形成的资金缺口不能完全为外商直接投资所弥补,需要借外债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就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对外负债。可是在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往往不被国际市场认可,只能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或使用美元贷款。由于外债大多数以美元计价,因而使债务与国内的资产存在着货币错配,同时债务也往往以短配长而形成期限错配,从而种下日后金融危机的祸根。

  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饱受“货币原罪”带来的困扰,陷入高外债或高储蓄两难的状况,出现严重的货币错配和资金期限错配,甚至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这种状况亟需改变,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破解这一困扰。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深受此“货币原罪”的困扰,都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状,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就有了极佳的机会。当前,由于主要以美元标价的能源、工业金属、农产品、甚至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外汇市场中只有美元强势走高。在全球金融市场混乱状况中,寻找一个健康稳定的计价工具就成为最核心的任务。人民币由于长期稳定向好,并具有升值倾向,再加上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人民币因此被国际市场选定为通用的计价工具,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基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巨大的外向型经济规模、开放的金融市场与稳定的货币币值,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必将显著提升。依托“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规模贸易和投资活动,输出人民币,可以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突破口:

  1、积极推进多边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60个,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2014年全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206亿美元,占全国的26%。在这个区域内,多边贸易均可使用人民币结算,特别是区域内的能源贸易。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此时将人民币列为结算货币是非常自然的选择。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后,沿线国家的贸易互通可以更加便捷,贸易的公平性和收益性也可以得到保障,有利于双边以及多边贸易的有序发展,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因美元币值的剧烈波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由此又可扩大人民币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人民币将更多地以“载体”的角色,为提高沿线国家贸易的效率及安全性做出贡献。

  2、扩大对外投资输出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种措施协调推进,不能仅依靠跨境结算等方式。相对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本身比较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更容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人民币,增加投资目的地对人民币需求的黏性。

  外部市场旺盛的需求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每年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在1万亿美元左右。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提出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战略。在交通、通信、农业、教育等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领域,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因此,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推动“中国基建”走出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战略新兴产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外投资。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项目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具有相对优势。

  3、扩大人民币资金融通

  有投资必然会产生融资需求,通过人民币资金融通输出人民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途径。在着力拓展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渠道的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境外人民币债券融资、权益类融资;设立人民币投资基金,专门用于以人民币的形式投资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并附带购买中国的产品和设备等条件。

  在国内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支持下,逐步开放境外企业境内发行人民币证券,允许境外有需求的企业在我国境内募集人民币资金用于其生产经营所需,是扩大人民币融资的另一方面。虽然人民币资本输出可能会对我国金融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是当前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必须付出的代价,从整体风险评估来看,我国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其不利影响。

  三、“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按照顶层设计规划,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继成立。与此同时,中国设立“丝路基金”也在积极筹备中,改基金专门投资于“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规模达400亿美元,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投资需要扩大基金规模。这些机构的建立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了充分、有效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强化和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的支持非常必要。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

  1、深化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

  离岸市场发展与在岸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多样化资产配置需要。产品要更加丰富,市场运行的效率要更高,市场制度建设要更加完善,市场的监管也要更加有效。同时,以贸易和投资为基础形成的货币计价、结算,交易和支付等都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银行要有竞争意识,并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供高效和便利的金融服务。因此,要逐步有序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快建立相对发达成熟的市场体系,有一套较为规范完善的监管体制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分工明确的金融监管机制、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等。

  2、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一是保持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利于引导人民币汇率走向上下波动的合意区间。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境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改进境内银行涉外敞口头寸管理模式;开发人民币对多币种的直接报价交易机制,形成人民币对多币种的国际外汇交易市场。二是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从国际经验看,保持汇率稳定是推进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三是增加汇率避险渠道。逐步向境外主体提供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产品的进入通道,逐步向境外开放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尤其是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等具有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管理功能的产品。

  3、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还在于市场需求。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意愿更加迫切,国际化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逐步增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迫切需要激发出了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投资结算的强烈需求。没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跨境人民币业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实,我国对外经济金融交往不断深化,将会派生出更大、更广范围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市场需求,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