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园地 >> 稿件

仁者、文化、素养、人格:文化自信需纯净消污

2015-04-27 14:30 作者:吉永华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绚烂辉煌,如陈年佳酿,愈久弥香,一则给予个体人性关怀与精神力量,二则给予社会无限活力及弹性地带。中共十七大报告指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文辞鄙俚,莫过于谚”,通俗凝炼的谚语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芸芸众生在认识自然,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对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概括总结。运用得当,恰倒好处,否则,贻误个人升迁事小,固步自封国家与民族的生计前程难辞。

  暂且不提有多少耳熟谚语历经数千年的民间口口相传早已面目全非,远离初衷需考证,单例流行于底层官场文化被推崇的“水至清,则无鱼”执政理念,每当聆听到高官以此为开导民众时,脑海中顿显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境,一幅是千年古人驻足于“清澈明净、毫无生机的桥头小河浜,门前小池塘”语境,另一幅则是“碧水映照、硕肥多样鱼类种群自由欢腾”的广袤太平洋水面,当今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深刻变革,国人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以博大的胸襟走出国门,拥抱海洋之时,若僵硬地秉持“水至清,则无鱼”执政理念,究竟是哲理的盲点还是现实的泥沼?敬请参阅《联合时报》2013年第63期刊摘的拙文。

  大学以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建业为本、时以《科学之动力》为题授业于课堂,每逢念及大学之精神,常借中外校训作引。有心人曾研习中国大学校训选词频率,“求实”“创新”赫然上榜,冠居高频。与欧美大学多寻“真理”、求“光明”、论“国家”之道异曲同工。 “自强不息”,虽例数不多,含鞭策之意,意在反省自身、促人奋进。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健”意指天地运行之自然规律,可对应于现今制约社会行为的法理;“德”无疑指道德。古人把“自强不息”明了深刻地框定在了社会法规伦理和道德良知范围内的求生能力与坚定意志。

  现今,星斗巨变,人心多元,语境多元,语义多元,导向多元。古语被不加思辨的随意使用,其内涵极易被超载异化。

  当“自强不息”被剥离出特定的语境,如同脱缰的猛兽,肆意横行:

  “自”:一则解释为“自我”,二则解释为“我辈群帮”?若是前者,理应暗自勉励、何必大张旗鼓?若是后者,须讲究对象与语境。

  “强”:自我修为之“强”?自我意志之“强”?自我财富之“强”?乃至一国之“强”?民族之“强”?“正强”抑或“负强”?为何而强?……所指不清、所涉不明、所意不辨。弱者欲“强”固然是真, “长盛不衰梦之队”何须高调自强!

  “不息”:道家有云:生生循环,物极必反。马克思亦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暂且不论“不息”的初衷的是非曲直。但凡登峰造极之徒,必定穷极手段,无所不图。 “不息”不应循踏在是非不明,程度不清,使命不定,责任模糊的迷雾中。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高调呼喊“自强不息”的人多存有意示弱之嫌,谦卑其外,隐忍其中:

  相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鲜活丰腴,“自强不息”实则骨感羸弱,虚有其名,强不知所以强,强无底线。

  中华 “喜”文化无外乎“福、禄、寿、喜、财”。欲喜之人,多有好大喜功、穷极至强。“自强不息”无拘长驱,使人无利不往、喜极生悲。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强”者常忘乎所以,纯良待考。虚空的“强”怎能长久。

  脱缰的“自强不息”, 人格易扭曲,自卑胜于自信,永不满足,难言幸福,堕入无节制的贪婪,无底洞的极端贪腐境地,后患无穷。

  “自强”需有度,论法理,讲法制;“不息”需理性,警无序,循规律,止于适。“自强不息”遗训虽可承,孤注一掷不可取。重实干,轻虚言;重道德,轻私利;重实学,轻标榜,方为真才、良才、匠才、帅才、栋梁之才、治国之才!

  传统文化的续承与弘扬,需心存敬畏之心,精准地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当今教育中形式主义与作秀屡见不鲜,一如入学者着古装、拜孔像、启蒙描红、诵三字经,毕业者着唐服、行汉礼;二如着汉服,诵赞辞,行跪、拜、祭、祝之礼的复古式成人仪式;三如模拟科举考试。把传统文化当做一妙龄女子随便装扮,光华浮于表面。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报告),传统文化继承在于实质,弘扬精髓,契合时代文明进步的脚步,光鲜人格魅力,成为新时期鼓舞国家与民族进步的不竭精神食粮与动力。切莫脱离时代,随性断章取义地意淫民族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