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6 10:43 作者:董必荣
董必荣[1]
1文化自觉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1 文化自觉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起飞而提出的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都承认:“世界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因为欧洲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我们的落后主要在工业文明来临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由一个东方泱泱大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逐步消解,沦为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起飞, 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马克思在《1857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就这样,文化自觉又再次出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迫切。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快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快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快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有鉴于此,全会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费孝通早先已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所以,文化自觉首先要有自知之明,然后就是要在文化转型与发展中牢牢掌握话语权。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间是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即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而文化自信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觉。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乃是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创造欲的涌流和实践变革力的显现。它本质上反映出,人类实践活动所拥有的深刻的文化思考、广阔的文化境界、执著地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的精神以及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生存企盼。文化自觉对社会存在与发展有着很强的渗透力、感召力和驱动力,它是一个民族、政党或国家走向强盛的精神引擎。”[i]
1.2 文化自觉是对世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
西方的历史自从走出黑暗的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完成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紧接着又走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道路,纷纷上演一幕幕大国崛起的大戏,不断演绎出“强者必霸”的历史逻辑,原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逐渐转化为文化自恋、文化自大。亨廷顿认为:西方的霸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霸权而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资源而获得的,这种霸权又演化成文化霸权,或者说构成强大的国家软实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注解是: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由于别的国家愿意追随它、景仰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追求它所达到的繁荣与开放的高度,从而获得它所期望的结果。西方模式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趋之若骛,“几个世纪内,非西方民族曾一直羡慕西方社会的经济繁荣、先进技术、军事实力和政治凝聚力。他们在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中寻求成功的秘诀,如果发现自以为可能的答案,他们就尝试在自己的社会中加以运用。为了变得富有和强大,他们不得不效仿西方。”[ii]“伴随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帝国主义,又产生出一种更为阴险的控制形式-----文化上的帝国主义。文化上的帝国主义不仅征服了受害者的肉体,还征服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沦为惟命是从的帮凶。”[iii]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福山干脆抛出“历史终结论”,把西方模式推到了极致。所有这些,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余孽。西方往往以主体性的“自我”自居,而将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在西方看来,“他者”永远应该是依附的、追随的,而不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的;“他者”永远是“较低的”,它不能并且永远不能超越主体;“他者” 永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者的逻辑说到底是西方二元对立世界观的显现,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令人费解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绝大部分来源于曾经是文明古国的亚非拉地区,如今,他们的后代又要学习西方模式,他们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是西方的附庸,这未免有些残酷与可悲。这种历史发展的悖论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集体缺乏文化自觉,所以,当务之急,重塑文化自觉就是恢复文化的主体性、就是重建民族自觉、民族自信心。
1.3 文化自觉就是自觉走向世界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恩这里所讲的“世界文学”并不是脱离各民族文化而独立生成的一种全球性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文化的全球化不等于文化的同质化、单一化。世界文化仍然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巨幅图卷,它是由世界上各民族优秀文化组成的.没有文化的民族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费老也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近年来,我国在亚非拉地区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截止2010年6月底,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2所孔子学院、272个孔子学堂。孔子学院开设的各类汉语课程两万多班次,累计注册学员75万多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上万场次,参加者达500多万人。另外,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球学习汉语的总人数达到4000万。[iv]。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觉
大学历来是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认为:“文化自觉又离不开全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我确认,离不开激活全社会的自觉力量,离不开对文化的觉醒与践行,达到最具震撼力的广度与深度”。三个离不开道出了文化自觉的路径,而这种“自我确认”、“激活”、“践行”都离不开教育。而大学生是文化自觉的主体之一,是文化创新的未来,下面主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
2.1 拓宽视野,积极吸纳中西文化的优秀精华,同是敢于向西方现当代思潮亮剑。
以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就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回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其他优秀文化,其实,文化自觉的前提是继续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完全可以用磅礴大气的中国文化荡涤一切腐朽、没落的文化残渣余孽,为文化自觉扫清障碍。当然同时要积极吸取国外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趋势也在青年学生中蔓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如果再按照过去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老办法,固步自封,势必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利于文化发展。据近期武汉大学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民主社会主义是大学生在平时最关注的社会思潮,其次是民族主义,再次是新自由主义,相对而言,关注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比较少。这一结果也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我们更要大张旗鼓地弘扬主旋律,敢于向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思潮亮剑,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真理是越辩越明。具体措施包括:
1、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主义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其博大精深的基础,那末它就是空洞的、虚无的。但是,爱国主义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武汉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的认同度分别为:“坚持本民族的独立自主”(78.47%),“爱国主义是理性的民族主义”(65.92%),“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盲目而热情的自我认同”(12.81%),“坚持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6.74%),以上观点都不认同(3.30%)[v]说明青年学生中对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存在误区,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探索。
2、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世界眼光,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发展容易产生路径依赖、语境依赖,结果陷入文化自恋的困境,而文化自觉必须首先对外开放,在面临全球化的当下,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但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汉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受到强烈关注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好像马克思主义也快像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成为老古董了,其实,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已预言:“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vi]在这里,毛泽东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自觉的重大历史意义。
2.2 通过引入互联网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文化体系中运作的有效形式和规律。
截止2010年底,我国共有4.57亿网民,其中在校学生占30.6%,而大学生网民约占在校学生网民的两成,总数约为2800万。[vii]互联网并不是纯粹抽象、虚拟的,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通俗易懂、开放性、即时性、快捷性、受众广大等特点。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道德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引入互联网,而且现在许多西方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我们不去占领这一阵地,别人就会占领。
首先要找准青年人网上心理偏好、感情偏好、行为偏好、审美偏好等兴奋点。其次,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文化自觉行动促使或引导青年人由世俗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由追求庸俗低媚走向纯正高雅,由思想多元化逐步亲近马克思主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应有一个不断地学习、认知、体验、鉴别互联网文化的属性、特征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复杂性的过程。最后,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虚拟文化的分析、鉴别与导向上。注意用想象、故事、情节编撰的微小叙事、生活叙事、娱乐叙事,增强与青年人网上沟通的效果,把严谨的教育命题转化为抓人眼球的图像、娓娓动听的声音、幽默诙谐的文字符号。总之,在最具挑战的互联网文化教育平台上,我们要变传统的被动防范心理为积极主动的融入和沟通的自觉形式。把互联网文化领域中应当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诸多教育理念与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文化融为一体。
2.3 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利用文化传递的情感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积极创造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政教育的新产品、新活动、新教材等。积极利用文化的广阔视野和渊博的知识内涵为思政教育的知识性、时代性、历史感提供深厚的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基础
如前所述,重塑文化自觉就是建构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而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主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是构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公民认同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具有空前巨大的整合功能,是我们最大限度包容、吸纳、团结、凝聚各种社会力量的有力思想武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说明执政党已经充分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要依靠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养育;要依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感召;要依靠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时代精神的鞭策;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自信心、创造力。从教育部推出的“05方案”来看,也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觉的心路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历史地演绎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从文化迷惘、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思辩地、逻辑地建构了中国文化自觉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是从实践角度再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文化自觉的最新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为文化自觉安上了道德与法律的维护。但笔者认为:鉴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甚了了,建议是否增设相关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现在国内许多大学开办通识教育,也是不谋而合的善举,建议有关部门是否通盘考虑。
2.4 把文化自觉转化为政治自觉、政治自信,即自觉坚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从文化自觉转向政治自觉的主要路径
就当前我国推进由文化自觉向政治自觉的转化一定要强化民族意识、公民意识、执政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
文化自觉向政治自觉转化要注意以下原则:
1、不能简单地用标语口号输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存在着喊口号、贴标签、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逐渐使本应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脱离学生实际。
2、失去了现实人的情感、欲望、偏好、快乐主义原则,那么政治自觉将是僵硬的、缺乏活力的。文化自觉是政治自觉的血与肉,而政治自觉应充当文化自觉的骨骼与灵魂,我们要寻找两者加以契合的有机性(主要是互为一体的关系)、科学性(不是生搬硬套、随意拼凑),而是按照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的内在规律,实现双重规律的叠加运行。
3、利用文化自觉来驱动政治自觉,客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素质要求。他们除了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功底和政治素养,同时还要谙熟文化自觉的形式与内容,尤其是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自觉活动,应有良好的技能和成熟的审美能力,更需要将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相贯通的文化活动创意和组织才能、运作本领。
4、把文化自觉转化为道德自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2条,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把“五爱”的国民公德调整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001年9月中共中央又提出“五爱”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2)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开展以社会主义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开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4)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以人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重在建设,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