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 工作动态 >> 稿件

张冠生谈《田野里的大师》

2014-06-08 15:30 来源:盟市委宣传部 作者:朱盈

田边淡淡菊花香

——张冠生谈《田野里的大师》

   

    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内,面对数十名青年盟务工作者,张冠生就像在容纳几百人的大会场里向读者们开讲座一样认真严谨、耐心温和。作为费孝通多年的助手,以及多部著作的作者,张冠生在与我们的交流互动中显得非常谦逊。这些年,他的作品已经颇丰,近几年的就有:《乡土先知》(2006)、《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2008年)、《远古的纸草》(2011)、《民盟历史人物:费孝通》(2011年)、《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2011)、《为文化找出路:费孝通传》(2012)、《晴耕雨读》(2014)等。

    费老去世已经9年,张冠生还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此次带来了他的新书,《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与我们交流。他的手头还有一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渣》即将付梓,张冠生对我们说,大家都有责任来做点事,使我们与盟里的老先生们保持剪不断的联系,言语中流淌着浓浓的民盟人的情怀。

    谈起费老,张冠生一贯淡然的神情生动起来,充满尊敬和孺慕之情。他打了个比方:老师在讲台上辛苦耕耘,作为学生,出于礼貌也要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此作为后辈的我,一定要回报费老多年来的谆谆教导,于是用十二三年写一本费孝通传,作为自己的回答。

    张冠生十几年来陪伴费老左右,外出调查之前,搜集相关资料;调查途中,录音、拍照、搜求县志、记录行程、整理录音、参加调研讨论、留意记录费老在正式场合之外的只言片语……回到北京后起草调研报告,在报告基础上起草政策建议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调研之外的文字工作。他说此次《田野里的大师》出版的缘由很简单:为费老做助手多年,手边积累了不少资料,其中文字量最大的是田野调查现场记录。这些史料应该归还给社会,让更多人了解、使用。他的工作日志中,属于费老田野调查的内容,实际字数比这本书的字数多得多。这本书算是尝试,以后会把全部内容都整理出来。

    《田野里的大师》还原了费老田野工作的一些实况,真实客观,费老的亲历亲为和原话摘录让我们看到了费老文章背后的东西,看到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从何而来。全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文艺性的修饰,只是按时间顺序把费老的行程和讲话娓娓道来,直白朴素的话语耐心读来,却让读者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位大师的真实素描:

    大气恢宏——无论是在山东、江苏、温州、浦东、深圳的调研,还是在京九铁路沿线的考察,途经的城市与乡村都各有特点,费老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民生等问题都有独到见解,眼光之长远和气度之恢宏令人敬佩。书中吴江谈话篇和在北戴河起草文章篇虽然不是纯粹调研的形式,然而看似休整的安排中费老不浪费一点时间,和助手的对话中洋溢着广博的学识和智慧的火花。

    着眼细微——除了关注社会这个大问题,费老非常重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人们知道他曾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同时他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要了解基层的第一手情况,摸清社会现状,费老极看中调研这一途径。他经常把普通的老农当作老师一样请教,事事都刨根问底,从细微处着眼,于细节处见精神。

    求真务实——每一次调研,费老都尽可能地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调研的过程,费老绝非走马观花,对听到的汇报,他经常会连续问一连串的问题,试图了解现象下面的本质。在江苏松陵镇访问时,镇领导谈到设立开发区和将来的镇区面积有八平方公里。费老就问:对农业生产会有什么影响?一个农民靠现有的耕地,一年能留到手边多少粮食?得知五百公斤后又问:每天吃一点,年底还能剩下多少?碰上荒年怎么办?

    轻松诙谐——在京九铁路沿线考察过程中,13车厢列车员为费老画速写,不是太像。费老看过,高兴地在上面写到:三分像我,再加三分,不错不错。随即又加上一句:还有四分不是不像我,而是我自己不认得我。

    二十世纪90年代,费老每年的实地调研多在170天上下。他把调研行程看作“移动的课堂”,不顾年迈力衰,“行行重行行”。每天早起后即开卷阅读,上午、下午通常是实地访问,农户、田地、大棚、车间、市场、店家、学校、座谈会……晚间多数时间是阅读、写作。张冠生感到陪伴在费老身边这十几年的所看所学,深深地浸润到自己的灵魂深处,费老的言行影响了自己后半生,尤其是费老说的“老来补课”——“我80岁的时候想起了8岁该看的书还没有看,所以需要补课。”张冠生说,费老尚需补课,更何况我们? “我个人无所追求,没有想要什么,也没有想把自己做的事去换什么。”张冠生非常自谦,他说自己很普通,能够跟随费老左右,做好助手,就知足了。

    面对我们这些后辈,张冠生没有丝毫架子,如同关心孩子们一样问我们看些什么书,谆谆教导我们要时刻记得“补课”。他一再说他其实没有任何超过常人的地方。“我能做的事,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只是我试着做了,坚持一下,就成了。换个人也能做,完全可能做得更好。”

    人淡如菊,在喧闹的社会中,坚持本心,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就是张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