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概况 >> 稿件

历史沿革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门,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技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其前身为1941年3月在重庆成立的由“三党三派”(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救国会)组成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并改团体会员制为个人会员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政治中心东移。1946年,民盟总部领导人陆续来沪,开始筹建上海民盟地方组织。是年8月,民盟上海市支部成立。在民盟总部领导下,参加反独裁、反内战,争取和平,争取民主的各项爱国民主运动。

  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部被迫宣布解散。上海民盟组织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会议否认南京国民党政府对民盟合法地位的取消,号召全体盟员“更坚强地站起来,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政府,为彻底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会议宣布,“要与一切民主党派结成坚强的民主统一战线。要与为民主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民盟上海市支部代表列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以后,上海民盟确定“反蒋、反美、拥护土改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新的工作方针。解放前夕,上海民盟坚持地下斗争,支持人民解放战争,迎接上海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民盟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钢领》作为自己的纲领。上海民盟参加了地方政权的建设,参加了人大和政协工作,参与大政方针和统一战线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参与政府事务的管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50年代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上海盟员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各项政治运动。同时,通过各项运动以及整风、学习等,促进对盟员的教育、团结和思想改造,加强是自身建设。

  1953年起,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上海民盟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文教建设方面。盟员则通过各种运动和业务实践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以提高政治觉悟和工作的积极性。在此同时,民盟的组织发展工作贯彻“以文教为主”、“以中上层为主”、“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稳步发展,至1957年上海盟员已有3381人。

  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随后进行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大大地挫伤了广大盟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

  在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上海民盟组织受到严重冲击,盟组织被迫停止一切活动,民盟市委机关除个别专职领导人员参加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统战小组领导的“学习班”学习外,其余机关干部全部下放市直机关“五七”干校劳动,并参加“斗、批、改”。1970年间,部分干部转工厂“战高温”,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其中一部分干部才调回机关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盟员遭受种种迫害,民盟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应云卫、周予同、傅曼云、上官云珠等7人被迫害致死。

  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举国欢庆。特别是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统一战线工作上,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各项统战政策,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民盟市委及各级基层组织,配合中共各级组织和盟员所在工作单位,开展调查,协助落实各项政策,使受到各种错误处理的盟员得到了平反改正,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盟员的积极性。1979年10月,民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盟章中指出:“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以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特别是文教科技届中上层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并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此后,上海民盟恢复了组织活动,加强了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健全了领导班子,发展了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四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在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盟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1989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确定了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制定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民主监督的总原则。民盟组织和广大盟员的参政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上海各级民盟组织充分发挥盟员在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新的贡献。上海民盟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到1992年底,上海盟员人数已达到7840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1993年至2002年,民盟上海市委根据民盟中央第八、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0年来,民盟市委积极履行政治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责,参与上海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本市主要领导人选的政治协商,并围绕经济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上海民盟盟员中当选全国人大代表3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8人,其中常委6人,副主席1人。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37人,其中常委3人;常委会副主任2人,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97人,其中常委14人。根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民盟盟员中的人大代表在全国和本市人大会议上提出的议案24件。盟员中的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提案100余篇,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的集体提案249件,个人提案1102件,大会发言25篇,被评为集体优秀提案16件,个人优秀提案11件,优秀大会发言2篇。1998年、1999年,民盟上海市委先后在上海市和全国政协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并提出提案,呼吁尽快建设上海深水港。2000年,民盟市委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对改进上海市特邀监督员工作的几点建议”案,受到中共市委的重视,经两位副书记批示后,由市纪委负责落实。2001年,民盟市委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开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

  在上海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民盟市委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支持和帮助盟员在教育、科技、文化、医卫等方面勤奋工作,积极奉献。十年来,许多盟员获国家、上海市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民盟市委还多次组织教育、卫生、金融、法律、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先后赴青浦、静安、金山、闸北、南汇、宝山、奉贤、嘉定及浙江、江苏等地,开展各种咨询服务。为落实民盟中央“东西互助,联手扶贫”的方针,至2002年底,上海盟员共捐款30万元、书籍近6万册。1998年,国家民委颁发奖状,命名民盟市委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

  1996年5月,民盟中央七届十三次中常委通过《关于民盟中央和省级组织1997年换届工作的意见》,民盟市委认真贯彻,对领导班子进行届中调整。1997年6月,民盟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谈家桢不再担任主任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张圣坤为主任委员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比十届下降6.1岁。2002年6月,民盟上海市第十二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张圣坤继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除一人外,均为新人,平均年龄比十一届下降5.4岁。1993年至2002年,民盟市委根据民盟中央“以大中城市为主,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以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主”的方针,有计划地稳定地发展盟员。至2002年底,上海盟员总数11509人,下设88个地方或直属组织。

2008-12-08 10:13 作者: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