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稿件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规范

  2016年9月,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内某高校一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三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今年,教育部组织的实验室安全抽查期间,仍出现了某大学化学实验室爆炸、另外两所高校发生安全事故的重大事件。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实验室安全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早在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委令第20号)有关规定,坚决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但是,事实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

  基于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经验。该大学把实验室安全与员工健康、环境保护整合在一起,通过借鉴成熟企业安全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来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在学校、学部和学院等层面均设有相应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校级健康与安全委员会主席为分管校长,成员来自行政部门和各学院,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代表;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学院设置各自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主席由院长担任,成员包括学院主管、安全官员、各个系的主任、管理人员代表、技术支持人员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安全责任、指标层层下达。所有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每年分4次向上一级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报告健康与安全的控制情况、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安排。为保障实验室安全,该校规定各实验室负责人同时均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每年4次定期向学院级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汇报工作。同时,阿德莱德大学还有一支校级专业安全团队负责督查各部门、学部乃至学院的安全环保工作执行情况。我国高校也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及安全指标,层层下达并分解安全指标及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百分百覆盖所有教职工。

  二是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专业人管专业事。

  我国高校须理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体单位,赋予安全管理的责任,尽快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实具有资质的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甚至是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在这方面,可以部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

  美国高校大都成立了由主管校长负责的类似于环境、健康与安全中心的机构,该机构全面负责校园环境与安全事宜,包括制定各项安全健康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日常安全巡视、危险品登记管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紧急情况的处理、定期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不定期应急演练等。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EHS总部作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机构,为实验室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包括培训服务、实验室及设备布局服务、废弃物管理服务等。除EHS外,在MIT的安全管理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角色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保障起了关键作用,如首席研究员、导师、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等。

  三是高校实验室在管理实验活动的同时,必须规范安全实验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和制度,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安全生产目标达成效果须进行评估,并加入各岗位KPI中。

  完善各类化学品的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明确各类化学品的性质及储存使用条件,危害类型,防护措施,应急措施。对实验室活动进行危险源识别,明确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及管控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特别管控。

  对各类危险作业建立许可制度,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建立日常隐患排查制度,各级分层安全检查制度。使不安全状态及不安全行为遏制在萌芽之中。

  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应急预案,并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安全培训和考试。对于实验室教职工及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新入职或新生必须100%覆盖,落实危险源及危害告知,安全规则、操作规程及应急措施培训。

2017-03-29 13:50 作者: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