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稿件

仿古古镇层出不穷,古镇旅游过度商业化问题亟待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产品向纵深处发展,古镇旅游作为一个新型的产品,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并形成了开发古镇旅游的热潮。这样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各地兴起仿古古镇建设热潮,伪古镇层出不穷;二是同质化、商业化严重,败坏古镇旅游的品质。如从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的周庄、朱家角古镇到江浙沪毗邻地区后来开发的同里古镇等,无不存在商业店铺过多,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古镇的古朴淡雅气氛消失,传统文化被现代商业文化所侵蚀,本地居民外迁导致特色地区文化被淡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当地政府把旅游景区当作旅游经济产业化对待,把游客在古镇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的需求视为商业化的动力,把游客消费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在利益驱动下,商业化的旅游公司很难着眼于长远。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采取把古镇旅游经营权以外包的方式来获取收入和资金,政府宏观上的有效引导和管理势必削弱,导致景区过度商业化成为可能。游客超载使景区的基础设高度施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旅游资源的退化。当古镇曾有的传统和文化气息不在,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古镇过度商业化现象亟待重视,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要注重创新发展和整体保护的平衡。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古镇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服务的内容,就要紧扣六大要素以及做好其他多元化延伸产品的合理规划,形成综合配套的旅游服务和收益体系。并把规划置于古镇整体保护的框架中,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文特色、风土人情及物产等出发,塑造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吉祥物、主题游览设施、生态体验园等,营造有别于他镇的、有个性的古镇景区、

  二是要注重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平衡。游客来到古镇,希望在古镇优美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满足文化上的享受,这些意境需要一种精神来统一,这就是古镇开发的文化基调。有了文化基调,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就能找到平衡点。因此,不宜盲目、过度地的将古镇的原住民外迁,而是努力保留、甚至吸引已经外迁的居民返回老家居住生活,将古镇原有的业态传承下去。传承久远的商号,就能凭它自身的历史积淀吸引游客的访问。例如日本的温泉旅馆往往是经一个家族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家人的努力经营的结果。进入旅馆的游客可以体会到被家人一样的服务,享受一份带着历史烙印的陈旧感和亲切感,吸引着游客再来。反观我国各地也正在兴起的民宿,往往缺乏一个家庭的主人带有自身家族特色的经营,而是外包给商业化机构去打理的,这样是难以产生其精神层面上的吸引力的。

  三是要注重景观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平衡。要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绿色管理,用现代手段保持古镇本色,为后代留有发展空间。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游客,大肆建造仿古建筑,历史人物的故居、出生地、葬身地等典故,没有历史也要创造“历史”,然而却对本地自身独有的文化传承视而不见,强行拆迁古老店铺、将古街拓宽再铺仿古地砖、给老建筑刷新漆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带有历史沉淀的“旧”和“破”本身就是一种美,对古镇不可进行大肆改造,只能修旧如旧,能让一个古镇维持她古旧的气质本身就是美的升华。

2017-03-29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