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网络上到处可看到专车(拼车)引起的负面新闻,尤其是单身女性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虽然专车(拼车)在法律地位上有着争议,政府对此的管制也仍处于暧昧不明的状态,但专车(拼车)在事实上已经深度融入到市民生活中。
然而,随着拼车和专车的迅速发展和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无论是政府还是如神州专车、滴滴专车等互联网企业,都无法对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管理。这使得一方面,市民在逐步适应此类新兴的交通服务模式,但另一方面,潜在的安全也使得市民处于两难境地。从现状来看,目前互联网专车(拼车)行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法律相对缺失。对于此类分享经济的模式,政府其实是爱恨交加的。一方面,分享经济的确指引着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今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分享经济发展。但同时,政府管理水平不能很快跟上,使得市场显得有点混乱,尤其是在部分用户受到财产甚至生命危险的风险下,政府对此很难进行合情合理的管理。
二是平台公司管理失职。互联网公司在大肆扩展市场的同时,企业没有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上,也没有对车主开展相应的资质审核,使得鱼目混珠的现象频频出现,如冒用他人的身份和车辆信息等。虽然各大专车(拼车)企业的信息平台上有完整的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但如果初始信息都有问题,那这种追踪就显得没有意义。
三是市民安防意识缺乏。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市民仍然需要加强安全防控意识。很多市民因为专车和拼车低廉的价格,而忽略了对专车安全性的鉴定,如关注所乘坐车辆和系统内信息是否吻合,车辆是否看上去存在问题等。
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个原因。但由于法律规章制定的滞后性,目前,很难寄希望于法律制出台后再进行管理,而应在法律制定前就形成一定有效的措施。对此特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严格要求平台公司在推进其业务发展时,更加注重其注册车辆和司机的信息真实性,使得那种冒用他人信息的司机无法在平台上经营。甚至在平台上开发预警功能,对信息不合规或者有犯罪嫌疑的司机,将信息预警提供给乘车用户。
二是以政府名义发布公告,甚至编制一些专车、拼车使用的警示宣传语,告诫市民在使用专车、拼车等互联网分享经济模式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对具有欺骗嫌疑的车辆,谨慎使用。
2016-08-22 09:45 作者:盛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