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2025至2050年,新增的老年人口都将进入高龄,从而使上海进入急速高龄化阶段。当前,现代家庭对老年人照料功能的持续弱化,加速增强了社会力量的照料作用,中心城区老年人口的照料资源供不应求。当高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之后,这一矛盾将显得更为突出。面对这一新挑战,经过调研,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方式
从完善机构养老梯度选择、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支撑居家养老、协同社区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等方面,探索布局合理、层次多样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体系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宜居、机制更加合理、市场更加健全的老年宜居社区。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适合老年人的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积极探索将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成为养老社区
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可以考虑充分利用老工业长期闲置的低效工业用地,通过土地变性(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以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建成一批养老院,以满足静安区老龄化发展的需要。这样既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了新兴产业,又使非生产性产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善人文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老年人偏向选择自然环境好和周边配套完善,子女探望方便,中心城区的闲置工业用地在地理位置上满足了这一条件。在建设养老院的资金投入上可通过租赁方式引入民间资本,依靠民间资本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工业用地利用方式的转换、满足供需平衡、优化空间格局,打造养老服务新格局。
三、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针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口的文化素质,实施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居家养老”可能是未来上海养老的主要模式。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在家中养老,也可以利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的社会服务实施养老。要积极推广社区养老院“公建民营”的运作模式,即采取政府出资收购产权,社会力量带资建设并负责后期运营的管理模式,打造一个“枢纽式的为老服务综合体”,建立公建民营日托中心或养老机构,对老人经过评估后,分别提供市场化服务和居家养老政策。通过“十三五”,逐步实现老人全覆盖的梯度选择:生活自理的老人到乐龄站点、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高龄自理老人、轻度和中度不能自理的老人,依托日间照护机构满足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对不能自理又不能够进入机构养老的老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护理站接受居家护理。
2016-08-22 09:45 作者: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