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范围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学校后勤保障引发的事件,涉及到校园环境安全、校车安全、校服安全、学生饮食安全等多个方面。由此导致的纠纷及后续处理,牵扯了学校乃至上级主管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当事学校的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在事件处理中承担了主要的压力,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十分关注学校后勤社会化问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事业”。
现阶段学校后勤管理在人、财、物三方面存在着以下共性问题:
一是在学校后勤人员管理方面。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大多习惯采用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不善于按经济规律办事,存在工作上无定额,经济上无指标,在分配上搞一刀切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压抑了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促使职工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不良思想意识。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严重阻碍了学校整体改革的深化和自身的发展。
二是在学校后勤资金管理方面。现在学校教育大多靠财政过日子,学校管理人员大多在教育方面是行家,但在财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盲区,对于资金的申请、使用、管理和后续绩效评估等方面能力存在缺失。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许多学校的校长因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不熟悉、不理解,导致不敢使用,造成资金沉淀,影响了后勤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在学校固定资产和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台帐混乱、监管不力、设备设施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由此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给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有的学校固定资产和设施设备管理模式,偏重于统一,从设施设备的立项采购、安装使用、维修维护都是由区县教育局或学校完成。如果在设施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校园伤害事故等情况,就会牵扯学校主要领导大量的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与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推进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既是推动学校后勤管理的专业化,提升管理效率,更是为学校领导减负和松绑,让校长从琐碎的后勤事务中解放出来,将精力全部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由各地教委或区县教育局推动中小学实施后勤社会化服务,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使学校在管理体制上,由学校“管后勤”变为“选后勤”;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起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服务管理模式上,实行服务商品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服务评价市场化,力求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二是鼓励学校在财务管理及资金使用方面,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评估机构等专业公司,将学校资金使用时遇到的重点、难点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分析和辅助学校决策。
三是支持学校在设施设备维修维护方面,可以委托物业公司、专业维保单位等,将学校里的设施设备交由第三方维护和巡检。学校在与第三方签订维护合同的时候,同时可以要求维护公司对所管辖的设施设备进行投保。将因设施设备维护不力而造成的校园伤害事故,责任划分清楚,以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扯皮与推诿。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格式文本,供各单位使用。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方向,在现阶段尚无完整的案例可循。我们只有通过由局部向整体、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方能实现。
2016-08-22 09:43 来源:民盟上海市崇明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