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稿件

“众创时代”的三点思考

2015-07-21 16:14 作者:陈霖

  广义的来说,众创空间是泛指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总称,其本质作用在于为众多的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包括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创新创业人才联谊组织,甚至科技媒体等,都是众创空间实现其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众创空间”建设,激发起亿万创客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时间,“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神州大地之上,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创业。

  在这其中,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创新创业力量也正在不断积蓄力量。上海市作为全国科研创新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建设“众创空间”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是“众”中之重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草根创业”主要集中在IT、电子和互联网等领域,有效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改变了市场和用户的习惯,也催生出一批创业新秀。但是,他们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产业中急需的“技术创新”,对国家整体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的推动有限。因此,我们必不能忽视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的力量,他们掌握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新的产业技术,他们可以用手中的技术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以上海为例,我市目前有3000多家各类科研院所和数以万计的科研技术人员。他们是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先锋人物,他们是技术革新的排头兵,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各项高精尖技术对于推动国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打造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武器。在“众创时代”,我们应最大限度调动这部分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掘他们身上的“创业”基因,促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和转化,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的引擎。

  二、创业未必要创办企业

  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的“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企业这一种形式,更包含技术转移、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490项,其中包括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25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46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548项、国内先进的成果164项。而同年度上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仅596项。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我国的科研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不熟管理、不谙市场、不精产业、缺乏信息、缺乏交流的尴尬现状,因此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众创空间”的实施,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育创业沃土,更应该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帮助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市场、管理、产业方面的认知和能力,帮助他们通过联谊、交流、合作等形式从科研院所“走出去”,促使更多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出去”,让科研技术与产业和市场紧密结合,真正发挥科研人员的技术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众创空间”的本质是事业发展空间

  “众创空间”不仅需要提供创业场所,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更应该提供全方位的投资路演、交流推介、培训辅导、技术转移等增值服务,通过优化和完善“众创空间”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为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实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事业发展空间。一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依托“众创空间”的建设,加强对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政策法律、人力资源、资源对接、管理咨询、市场信息等服务,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帮助他们解决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种种困惑。二是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大多数的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长期从事在科研一线,虽然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较强,但在管理能力上却无法达到企业家的水平。通过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使他们从单一的技术专家培养成为精技术、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建设高水平服务团队。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团队,才能牵动各类社会化的服务力量,为我市的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提供长期稳定的高质量服务,持续释放蕴藏在高水平科研技术人员中的无穷创新动力。